阅读:0
听报道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七)
快速工业化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成就,也是一系列结构扭曲的根源。
我们在前文(“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六)——快速工业化的经济成果”)强调,我国迄今为止的经济成就,主要归功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本文我们切换视角,接着讲另一个要点,就是迄今为止我国的经济结构扭曲问题,根源也在快速的工业化。用一句不太准确的话概括,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先来看这张图(图一),说的是我们国家“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现象,这里是2015年的数据。工业化程度,我们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中国是40.9%,世界平均是27.1%,代表发达国家的七国集团是23.7%。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工业化比率比世界平均高,比发达国家也高,高的还不止一点点,比发达国家高了将近一倍。
然后再看城市化率,中国55%,这是2015年的数据,我们国家现在大概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多一点,现在是57%左右,世界平均是53.8%,我们和世界平均差不多。如果和代表高收入国家的七国集团比的话,他们大概是80%多,我们是57%,还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所以城市化的空间还有很大。
这个数怎么看呢?我们不妨稍微说细一点。首先,和可比国家比,我们的城市化率是偏低的。我们这里补充一个数,没在图上,就是中高收入国家2015年的平均城市化率,是65%,这一年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GDP是8076美元,中国是8069美元,很接近。看起来,和大致可比国家比,我们的城市化率,还是低很多,低了10个百分点。第二,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这个数据,是需要斟酌的。我们看的是常住人口,还有一个是户籍人口,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低很多,目前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41%。把非户籍常住人口算“半城市化”的话,我们的城市化率是49%。这样看的话,上升的空间就更大。
综合起来看,我们工业化是比别人高的,城市化是比别人低的,如果算一下它们的比率,你会发现这个比率就很好玩。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比率是1.4,世界平均是2.0,七国集团是3.4,我们比别人差了不止一倍。所以,“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归纳出这个特征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图二),最右边的1.4还是我们,左边这一组是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四点几,德国和日本工业化程度稍微高一些,城市化稍微低一点,是三点几,右边是发展中国家,金砖五国,别的国家都比我们高,唯一一个跟我们差不多的是印度,但是印度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印度人均收入1700美元,是中低收入国家,是我们的五分之一多一点。当你的收入是别人五倍,发达程度是别人五倍,这个比率跟别人差不多的时候,只能说明你太低了。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现象?其实很简单,和我们国家之前的快速工业化是直接相关的。工业化发展可以很快,是因为学习技术、培养劳动力、积累资金的速度都可以很快,有了这些,工业就是复制、升级、迭代、再复制的过程,可以非常快,非常非常快,快得让你觉得有问题。
城市不一样,城市是个复杂系统,比工业制造复杂得多,不是个简单复制过程。简单复制,很容易造出“鬼城”。即便采用复制的办法,也只能复制一部分,比如硬件的部分,可以部分采用复制的办法,其实也已经很难了。软件部分,就更加不是复制能够解决的了。所以,城市很难复制,需要花更仔细的功夫,会慢很多。“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说白了就是工业发展太快了,城市化需要赶上。
这里我们如此强调“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这个现象, 是因为这个现象是我们国家几乎一切重要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源。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比如说“过度投资”,就是投资占GDP比重过高的问题。当你工业发展这么快,为了配合工业以及房地产的发展,你好多地方都是需要投资的对不对,在这个阶段投资高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吗?因为你不投资的话,哪来那么多设备呀,哪来那么多房子呀,哪来那么多公路、铁路、机场呀,怎么搞生产呀?所以说中国过度投资这个话首先就是无视了中国快速工业化的背景,无视了工业化的实际要求。在细节上也许有些道理,但是在大格局上、大方向上是有问题的。
另外,补充一个资料,在几乎所有国家的快速增长阶段,都有个现象叫做投资过度。这个世界工业革命以来,最早期是荷兰和英国,当时投资占比大概不到20%,为什么比我们现在低呢,因为当时很穷,因为工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吃饱肚子,剩下的储蓄才能投资。后来到了德国和美国,就到了20%多,后来到了日本,日本顶峰的时候30%多,因为他们战后也需要有重建的工作。后来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向亚洲四小龙,他们发展的时候顶峰是到了30%多,我们现在是40%多。
有个规律是越晚起步的国家,投资占比越高,为什么啊?资金动员能力强啊,因为储蓄多了。所以投资高几乎是伴随着每一个国家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中国根本不是一个特殊现象,只是一个普遍现象的一个案例,是一个经典案例而已。所以投资过度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快速工业化、快速经济增长的大背景。
然后再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出口占比太高了,内部需求不足。首先说一下,投资过度和内需不足这两个事情,首先就是矛盾的对不对?投资本身就是内需,投资多了,应该是内需过度才对呀,怎么又说内需不足呢?这两个事情放在一起,内在的逻辑就是不通的。
所以,投资过度和内需不足放在一起,说的只能是消费需求不足。你以为这么说有道理是吧?对不起,你上当了。我拜托你,消费是千家万户的事情,人家自己知道怎么花钱,知道该存多少钱,用得着别人操心吗?你以为你好心是吧?其实你操心别人怎么花钱,还不如操心别人的收入怎么提高。百姓的收入高了,消费自然会上去。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上面这张图(图三),这张图想说的是,所谓内需不足,和“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之后”,是密切相关的。横轴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率,纵轴是净出口占GDP比重,我们看的是世界十大经济体(去掉印度,因为收入太低,产业结构不可比)。这张图显示的基本信息是:城市化越发达的国家,净出口占比越低,这个规律非常清楚。可以看到中国就在这个拟合线旁边,并没有偏离这个趋势。换句话说,中国所谓的净出口占比过高,或者说内需不足,无非就是城市化和净出口占比规律的一个样本点而已,毫不奇怪。
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城市发达的国家,内部市场才会发达对不对,农村市场不会发达的。市场发达了,才好消费,才有内需呀,市场不发达你自己需求不了,只好卖给别人,表现为净出口,对不对?
而且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工业化进程如此迅速,内需怎么跟得上?工业复制和工业膨胀的速度,跟不上啊,所以就卖给别人,这不都是很正常嘛。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而且从企业家的角度讲,卖给别人这么好卖,还省心,为什么不卖啊。所以所谓的内需不足,只是我们增长阶段的一个现象,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一个派生现象,和世界经济一般规律并没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不值得大惊小怪。
上面看的是经济的支出方面,看的是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下面这张图(图四)看的是经济的生产方面,看的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横轴还是城市化工业化比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城市化越发达的国家,服务业占比越高,也是大致在一条线上。中国低但是也基本落在这条线上,中国跟这个规律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更为显著而已。所以中国服务业滞后也只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一个表象。
这里面的道理也很简单。没有城市,没有大城市,服务业很难真正发展起来。大家想一想,在农村怎么发展服务业。农村可以有个小卖部,有个诊所,再大一点的就开不了,因为没有人口聚集,没有人口和商业的流量,成本就摊不开,没法持续下去。
举个例子,农村有很好的学校吗?可能有,但是很少。为什么?农村人口密度太低,孩子少,老师们收入低。同样是教书,老师们更愿意去城里,因为反正是教书,城里的条件好,收入高,小孩子也多。收入之外,讲教学的成就感的话,城里也好很多。城里面什么都有,农村有啥?老师们在城里面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有医院,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他在农村干嘛?上完课就只能去打篮球了,或者上完课就回城里,因为家在城里。留在农村没啥事情做,也很难找到好玩的事情,很难找到有趣的人,有趣的人都愿意去城里,因为他们也要扎堆。没有好玩的事情、没有好玩的人,剩下的人也会走的,于是好玩的人越来越少,农村越来越不好玩。
在农村,因为人越来越少,服务业是发展不起来的。服务业是需要一个很大的流量来支撑的,要不然做不起来的。像医院、银行也是。你去问问银行的经理,在农村开个分支网点多贵啊,人吃吗喂都是要花钱的。农村一共就那么几个人,就那么点经济流量,农村开个网点很难挣钱,不赔钱就不错了。没有密度的地方,没有流量的地方,服务业就是做不起来。这就是经济逻辑。
而且,大家回头想一想,以前我们描述农村的时候,有一个词语大家一定还记得,叫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词啥意思?就是什么都自己来,吃饭自己煮,衣服妈妈缝,再久远一点的时候,鞋子也是妈妈做的。什么都自己做,还要什么服务业?服务业不就是花钱卖服务吗?为什么农村经济“自给自足”?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展开讲。一眼看去,跟收入水平低,经济密度低有很大关系。赶个集买东西要半天,还不如在家里自己动手搞,于是分工起不来,效率就低,技术也没法进步,陷在一个低收入的循环中,直到城市发展起来。
所以,所谓的服务业滞后,和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说白了,还是工业化很快,城市化没这么快。刚才说了那么多的结构问题,其实都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派生现象,没什么奇怪的。
站在这个历史时点上,想清楚这些事,历史原来如此简单。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