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读
 

这是徐远在北京大学92级校友论坛的分享,说的是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一点心得、思考。分享力求简洁,但增长问题涉及面很广,文章还是比较长,概括成8句话:

1) 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逻辑很简单,就是依靠市场,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拉动技术进步。

2)市场运行有三个前提条件(亚当斯密三要素):和平的环境,合适的税负,可接受的司法。

3)满足这三个条件并不容易,也没有简单的办法。照抄欧美市场制度的做法,经验上并不成功,逻辑上漏斗也很大。

4)建设市场很困难,城市化是个抓手。

5)城市即市场。

6)如果能实现《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转型,中国经济前景可期。

7)“二次房改”是城市化的重要抓手。

8) 迄今为止的经济学,把市场的好处说得很清楚了。以后的经济学,要说清如何建立市场。


 

九二讲坛第37讲

经济增长漫谈

主讲人:徐远 92概率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叫经济增长漫谈,来源是我过去20多年的研究思考,就是我的一些所思所想。


 

分享之前加一个注脚。这个题目叫经济增长漫谈,但不是文献总结。这个文献浩如烟海,很难总结,大家也很难有兴趣听。我要说的,就是我的一些感悟,研究这个领域很久之后的一些想法,选择性非常大。我讲的可能非常有偏,好处是有一个简单清晰的线索,有可能提供了一种思路。


 

01. 亚当·斯密:繁荣的三要素


 

让我们从亚当·斯密说起。我所知道的对于经济增长最早的论述,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是我们这一行的祖师爷,代表作叫《国富论》。


 

《国富论》是1776年出版的,1755年的时候,他在一个公开演讲里说过这样的话,说一个国家从野蛮、落后到富裕、文明,其实只要三个条件,和平的环境,合适的税收,和可接受的司法,英文原文是“peace,easy taxes, and a tolerabl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和平好理解。easy tax不是轻税收,而是相对容易征收,各方可接受的税收,既不太轻也不太重,太轻了统治者是不愿意的。第三个条件,是司法上可接受的公正。斯密没有用公正,正义这样的词语,而是用“合适”、“可接受”这样的词语,出发点并不是公平正义,而是给定当时社会环境,各方可接受,这样就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


 

为什么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讲?我理解,亚当·斯密这三个条件其实很重要。有了这三个条件,市场就可以发展,然后要素就可以积累,技术可以进步,经济就可以增长。这是他推崇的市场经济的基础。


 

亚当·斯密还说了一句话,说有了这些条件,从贫穷到富裕其实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和他对市场经济的推崇是一以贯之的。后来的增长理论有很多进展,文献浩如烟海,但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我们没有超越亚当·斯密。后面讲完了,我们还要回到这一句。


 

02. 现代增长理论的三阶段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阶段,以Horrod-Domar模型为代表,这是1930年代的模型。这个模型非常简单,产出就是资本的函数,非常的简单粗暴。这么简单粗暴的模型,为什么能够流行起来?因为当时条件下,在经济增长的早期,资本是至关重要的,拿到资本就可以有产出,就可以挣到钱。因此早期的模型强调资本,其实是有道理的。


 

第二代模型,就是所谓的Solow模型,现在的教科书是以Solow模型为蓝本的,变形很多,但是底稿没变。Solow模型在Horrod-Domar的基础上,在资本的基础上加了两个东西,一是技术,一是劳动力。但是技术是外生的,给定不变,或者以常数的增速增长,所以技术在这里还不研究。


 

Solow模型主要加入的是劳动,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要素,决定了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为什么加入劳动?也和时代背景有关。随着经济增长,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重要,成为一个约束,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个东西。因此第二代模型是资本和劳动力,加起来驱动经济增长,决定收入水平。


 

第三代增长模型,叫内生增长理论,它在Solow模型的基础上加了技术进步,把技术进步内生化,研究技术是怎么进步的,然后怎么带动经济增长。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要提一下。第一个关键词是研发,具体说基础研究和企业研发如何促进技术进步,怎么样发现新产品,拓展市场,这是比较大的一个文献。


 

还有一个关键词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人和知识、技术的结合,变成经验值一样的东西。知识、技术不被人掌握,就不能落地,也不能持续进步,因此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一个很核心的因素。


 

人力资本这个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现象,比如贫富差距。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技术都摆在这个地方,知识都是公开的,还有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因为落后国家的人口,没有掌握那个知识和技术。这个学习,是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强,在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保持一个相对的优势。


 

现在的文献,普遍认可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人力资本的累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关于人力资本积累,有两个关键词需要提一下,一个是城市化,一个是移民。


 

先说城市化。比如说像中国过去30年,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是一个人力资本增长的过程。简单说,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市民,这是一个人力资本增长的过程。从封闭的农村到先进的城市,这些人学习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人力资本大幅提高。


 

再说移民。移民经常说的是跨国移民,国内的也可以说是移民。移民的本质和城市化有点像,都是一个人从低人力资本区域到高人力资本区域,就可以向身边人学习,本身的技能就会增长,这个技能就贡献到经济增长上,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落后国家很穷的人,到了发达国家,过不了多久,就可以挣一份体面的收入,收入大幅提高。


 

简言之,第三代增长理论是内生增长理论,是目前最新的理论,是在资本和劳动的基础上,加上了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有两个重要的驱动因素,一个是研发,第二个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增长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城市化,一个是移民。至于学校教育,大家说得很多,这里就不说了。


 

03. 增长理论的隐含前提


 

说到这儿停顿一下,梳理一下从增长理论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极简地说,增长理论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假设有了市场,市场里企业可以好好研发,居民可以自由移民,可以城市化,那么技术就会进步,人力资本就会提高,成本就会降低,产品就会更新,经济就会增长。这和亚当斯密说的经济增长的三个条件,其实是一致的。


 

这套东西本身的逻辑是自洽的,但是它有个前提,就是假设市场已经建立了,运转良好,其中的过程不会被阻碍,这是个隐含的、也是重要的前提假设。


 

迄今为止的经济学,把市场的好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如何建立市场,并没有说清楚。以后的经济学,要把如何建立市场这个问题说清楚。目前的经济学,常常假定市场是存在的,但是如何建立市场,是更加重要的,对落后国家尤其重要。


 

04. 如何建立市场?


 

我们现在开始说如何建立市场的问题。这里我说三个关键词:(1)华盛顿共识;(2)出口导向;(3)城市化。


 

主流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本身比较复杂,简单说就是落后国家要学习、甚至拷贝发达国家的制度,比如美国、欧洲的一些制度,包括保护产权、加强法治、促进竞争这些东西。这个概念,大概是1990年左右提出来的。


 

华盛顿共识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有很多的支撑。但是现实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国家,它因为遵循华盛顿共识,从落后到发达成长得很好。比如说休克疗法,比如说非洲很多地方,试图去照搬美国的做法,但是事后看,效果都很一般,有的地方效果还很差。华盛顿共识提出30多年以后,已经不再流行了,在现实当中可以说是饱受批评。


 

华盛顿共识不太行,那么从现实中总结,有没有一些办法,来帮助建立市场呢?还是有的,我提两点思路。


 

一种办法就是出口导向。观察二战以后落后国家的经验,能够起飞并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经常都是出口导向性的经济体。它自身内部的市场小,很落后,于是卖给外部的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


 

卖给外部市场的过程,就调动了内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然后这个过程也可以慢慢帮助培育内部的市场,这也是一种建立市场的办法。抽象一点说,出口导向其实是借助外部市场的力量来调动内部的生产要素,培育内部的市场,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


 

以前在研究当中,我造过一个词,叫做“进口市场”。出口导向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出口商品,反过来看它其实是进口市场,把国外的市场进口到国内来,用这种方法来慢慢培育内部市场,因此我也把它归结为建立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05. 城市化就是建立市场


 

建立市场还有一个办法,是城市化。为什么城市可以帮助建立市场?这要涉及到我们对城市的底层逻辑的一些理解,我们先看一些数据和图表。

 

 

这张图是一个长历史跨度的图,包括一些长视角的数据,像世界的人口,人均收入,还有欧洲和世界的城市化水平。


 

这张图上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呢?人均收入、人口总量和城市化,这三个指标在长时间看,是高度相关的,甚至是三位一体的。收入的增长、城市的增长和人口总量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简单解读的话,这张图支撑一件事情,就是从长期来说,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发育,人口的增长。长期看,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机制。

 

 

这两张图是世界银行2009年的一份报告里面的,展示的是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密度,也就是每平方公里的经济产出。基本的信息是,现代经济中大量的产出,是集聚在城市当中,特别是大城市当中,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虽然农业很重要,具有基础的战略地位,但是产值的占比并不高。


 

关于产值的占比,我们补充一点数据。像美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农业的产值基本上就是1个百分点,虽然土地面积很大,农业很发达,但是产值只有一个百分点。法国农业很发达,附加值很高,也就2个百分点。


 

所以现代经济要想进一步增长,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必然就产生一个结果,就是农业的占比很低,大量的人都在工业和服务业,而工业和服务业主要在城市里面,特别是在大城市里面。


 

要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是,城市为什么能够承载这么多的产出和人口?这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下面用几张图对城市底层功能作一个简单介绍。

 

这个是中国三大城市地铁网状图。这张图是想说一个意思,城市有一套密密麻麻的基础设施网络,地铁只是其中一方面,还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地面交通,管道,水务,通讯等等。城市这套网络是很贵的,建设和维护都很贵,但这套网络对于城市、对于经济生活很重要。比如节约时间,促进人员交流,促进商品流通,促进思想交流等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东西,而城市有了这套昂贵的网络,才能帮助实现这些功能。


 

 

这张图是城市中常见的一些机构,包括公安,政府,电讯,医院、学校,银行等等。这些有的政府机构,有的是商业机构,但商业机构也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功能机构网络。有了这些网络节点,城市的生活才能够高效运作,有序运转。没有政府、治安、学校、银行,城市很难运转。


 

有了这两套网络,城市会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形成高度的分工。我们现代人只会干一样事情,做一份工作,其他事情都是在整个分工网络里面去进行,社会分工因此可以得到很大的发展,效率大幅提高。高度抽象地说,城市的生态系统,就是分工系统,就是市场。因此发展城市,就是建立市场。

 

 

这张图是一张城市的众生百态图,里面有各色各样的人,白领、蓝领、高收入、低收入,众生百态。因为有前面两套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和功能机构网络,城市变成一套生态系统,不同的人在这里面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自己的一份工,这是众生协作的一个生态。


 

稍微概括一下。为什么城市是经济的载体,甚至是文明的载体?因为它有两套网络系统,基础设施网络分担整个硬件成本,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功能机构网络降低了市场分工的成本,降低了交易的成本。这样的话,整个城市就是高效和成本节约机制和分工促进机制。城市通过这两个机制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城市即市场,发展城市就是建立市场。


 

06.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基本的思路是,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市场,进一步城市化是重要的抓手。为什么讲进一步?因为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带动了城市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向前。但是过去的城市化有个特点,它是工业化带动的。之前我们拼命的出口,拼命的制造,拼命的修房子,拼命的修路,用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


 

目前的城市化率,如果按照常住户人口,大概65%。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是一种瘸腿的城市化,以前我用过一个词,叫“工棚城市化”。很多人在城里,但是他的身份、保障、社会属性,甚至说他的心都不在城里。比如说,如果按照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45%左右,还很低。


 

下一步的城市化,要把一些制度性的摩擦去掉,让这些漂流人口或者说工棚人口,真正的融入城市,市民化,变成真正的城市人口,让他们在城市里安居乐业,人力资本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然后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2020年初的时候,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写过一些文章,提了一点建议。基本的思路,是用“二次房改”作为抓手,推动进一步的城市化。

 

 

时间关系,二次房改不展开说,这里把“二次房改”和98年开始的“一次房改”进行一下比较,简单说一下二次房改的基本意思。


 

一次房改针对的是当时的城镇居民,或者说老市民,人口体量大概是5亿。一次房改到现在二十多年时间,应该说总体上是很成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尽管有一些问题,但是承载了过去的经济发展,承载了居民的财富积累,功在千秋。一次房改,对应的产业阶段,是初级和中级的工业化。现在中国经济,有人说是世界工厂,有人说是世界的组装车间。不管怎么说,初级和中级工业化是基本完成了,这和一次房改的历史时间是对应的。当时的城市特征是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


 

“二次房改”是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上,再推进一次,把现在的农民工、年轻人、大学毕业生这些人,纳入城市发展,变成真正的城市人口,变成新市民。这部分人口的体量大概也是五六亿。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产业特征,是从初级中级的工业化过渡到高级的工业化。城市的特征不再是城镇化,而是都市化,要进一步发展的是大中城市和都市圈。


 

如果这个过程完成的话,未来14亿总人口有10亿市民,这样的话中国就可以到达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


 

二次房改会拉动很多的需求,拉动很多的产业,促进很多的技术进步和更新,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反反复复看,可以作为下一步城市建设的抓手,也是市场建设的抓手。这个想法是两年多以前提出来的,现在回头看,依然没有变。


 

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两个驱动力,之前是工业化,是出口导向,也就是进口市场,以后是城市化,是自己建立内部的市场。都是通过市场来拉动持续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


 

为什么要讲这个?我们一开始就说了,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就是亚当斯密说的三个条件,这里再重复一下:(1)和平的环境、(2)合适的税收、(3)可接受的司法。在这些条件下,市场就可以建立、发育,就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就可以不断增长。


 

07. 总结:城市即市场


 

最后总结一下。我长期思考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亚当斯密的三个要素,其实是市场成长的条件。有了这些条件,从贫穷到富裕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刚才我们回顾了增长理论的变迁,经济增长理论有三代,第一代强调资本的重要性,第二代加上劳动,第三代再加上技术进步。这三代增长理论其实都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市场是已经建立,可以正常运作的。三代模型不过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不同,然后在理论中体现出来。其实社会科学理论没有对错,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它的接受度就会比较高。第一代增长理论只强调资本,肯定是不全面的,但是当时资本极度稀缺,因此这个理论当时是很重要的,很有说服力。


 

三代增长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隐含假设,市场是已经存在,并且能够比较好的运作。对一个落后国家来说,如何建立市场是更关键的问题。


 

回顾历史,落后国家有两个办法帮助建立市场。一个是出口导向,反过来说其实就是进口市场。另一个是城市化,城市即市场,发展城市就是培育市场。


 

换一种表达,城市可以看作市场的容器,城市能够发展起来,相关的一系列配套能发展起来,这时候市场就可以发展起来。所以,城市化不仅是土木工程,更是发育市场、孕育市场的抓手。


 

我就说到这儿,说的比较简略,挂一漏万,希望提供了一点线索。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5篇文章 92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