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个国家降低债务有两种办法,明赖,暗赖,而还钱是不在其中的。

美国5月通胀达到8.6%,是40年新高,市场一片哗然。美联储最新决议,大幅加息0.75个百分点,貌似努力对抗通胀。

 

在野的“政商学”三栖大佬萨默斯,当然不会放过高光机会,直言美国将不得不大幅加息,并经历衰退。此翁成功预言了本次通胀,他的话当然引起很大关注。

 

在朝的耶伦、鲍威尔,则声称“衰退远非不可避免,更加不是迫在眉睫”。前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出来为美联储站台,断言美国可以避免衰退。一场热闹的辩论大戏,正在上演。

 

衰退与否,真的那么重要吗?

 

看戏可以,入戏不要太深。

 

2008年美国衰退了,号称是1929年以来最大的衰退,可是美国经济早已复苏,美国股市很快上涨,房价屡创新高。从2009年初的谷底,到2021年底的谷顶,美国股市上涨7倍,美国家庭财富增长爆表。这样的衰退,真的很可怕吗?

 

繁荣与衰退,周而复始,是经济的常态。能够复苏的衰退,并不可怕。每年感冒一次,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如火如荼的衰退大辩论,辩论的是假问题。战略上,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烟幕弹,掩护美联储的真正战略。

 

这场战略的真正意图,是化解美国即将到来的债务危机。

 

2020年美国新冠疫情爆发,美国出台天量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2021年新总统上台,美国的刺激继续加码。这一轮的刺激规模有多大?给你两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美国总人口3.3亿,每人拿到了1.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7万,相当于中国人均年收入的3倍。其中的绝大部分,就是给居民发钱,简单粗暴。

 

第二个数据,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率,从疫情前的109%上升到134%,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政府的负债率,疫情前就很高,疫情之后,则是半尺竿头更上一步。

 

和平时代的政府债务,达到战争时代的水平,是令人费解的事情。

 

疫情之后,如何化解巨额债务,成为美国经济战略的核心。

降低债务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明赖,一种是暗赖,而还钱是不在其中的。

 

所谓明赖,就是破产清算,单个企业可以,全社会是不行的。全社会破产清算,就是1929年大萧条。大萧条是美国经济最深的痛苦,美国绝不愿意重蹈覆辙。

 

所谓暗赖,就是通货膨胀,稀释债务。债务额是固定的,通胀提高物价水平,实际的债负就下降了。物价累积翻一倍,实际债务就降低一半。对于债负很重的人而言,比如美国政府,通胀不但不是敌人,还是最好的朋友。

 

为什么降低债务不能通过还钱的办法?个人或者企业可以,但是全社会不行。全社会一起还钱,就是日本过去30年的情况,日本全境进入所谓“低欲望社会”。美国人荷尔蒙很强,是不会进入那漫漫长夜的。

 

摆在面前有三条路,一条是明赖,通向1929大萧条,一条是还钱,通向日本30年低迷,还有一条暗赖,就是通过通胀化解债务。你是美联储,你会选哪一条?答案应该很明显。

 

更何况,美国的债务,有很大一部分是向外国人借的。截止2021年6月,外国人持有的美国债务达到13.5万亿美元。如果累积通胀达到30%,美国就赖掉了4万亿美元的债务。4万亿什么概念?我们辛辛苦苦30年,累积的外汇储备也不过3万亿。

 

简单匡算,未来5年美国平均通胀在5%以上,5年赖账28%。加上已经发生的8.6%的通胀,就已经38%了。美国赖掉的对外债务,会远远超过4万亿美元。超过中美以外所有国家的GDP。

所以,美联储正在进行的,是一场货币战争。通过货币政策的纵横捭阖,大幅降低美国的宏观债负。为此买单的,是全世界,包括你我。

 

现代经济,是货币和金融支撑的经济。货币和金融战场上,没有看得见的硝烟,但是输赢更大。单论财务损益,是俄乌战争的至少10倍以上。

 

日本从1990年代以来,没有大规模的破产,通胀也很低,一直在努力还帐,修复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日本过去30年选择的宏观道路,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甄嬛传”(真还传)。

 

现在日本看清了,债是还不完的,越还越多。企业部门的债负下去了,政府部门的债负上来了,全世界最高。所谓还债,不过是债务的乾坤大挪移。看清了这一点,日本也开始转向赖账的道路。证据是,4、5月日本通胀已经超过通胀目标,但是日本央行明确表态,将坚持“持续强劲宽松”。

 

回头看,大萧条是美国经济最深的痛苦,也是美国经济的成人礼。经过这一役,美国学会了管理宏观经济,特别是管理货币。大萧条之后的近百年,美国在货币战场上屡战屡胜,是百年霸权的基石。

 

中国没有经历过大萧条,也没有经历过日本的长期低迷,国民对于货币的理解不深。未来经济要进一步发展,要参与全球竞争,不得不加深对货币的理解。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5篇文章 87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