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房子是中国经济的真正的白衣骑士,帮助实现了经济增长,帮助塑造了中产阶级,同时是家庭财富的主要载体。然而在现实中,房子却饱受非议。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撕裂,几近于人格分裂。
如果我们能冷静下来,冷眼看房产的撕裂,就会发现这种撕裂固然触目惊心,亦有情可原。
小小的房子,既是家庭财富的载体,也是宏观格局的映像。小小的房价,反映了人们对于世界格局、未来变迁的判断。而一旦涉及宏观格局,涉及到未来判断,就有很多方面,很多角度。盲人摸象,意见纷呈,也就不奇怪了。
全面透彻看清房价的逻辑,至少需要三方面的学术基础: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中国经济变迁的研究基础。在参与讨论的这几年中,我发现很多人的观点偏颇,源于学术基础不完备,学术功力不扎实,陷入盲人摸象。
01.万夫所指的白衣骑士
我是2009年回国,2012年买房,2015年开始参与房地产的讨论。对于房子的近距离观察,已经10年。10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一个巨大的撕裂。这种撕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房子是中国家庭财富的主要载体,帮助塑造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但是却受到巨大的批评。
根据测算,中国家庭房产总市值在400多万亿人民币,持有的股票总市值大约只有40万亿(总市值中家庭直接间接持有的部分,包含基金、信托、保险、理财等),二者差了一个数量级。除此之外,中国家庭财富的主要载体是储蓄存款(大约100万亿),另外还有少量其他资产。总体上看,房产在中国家庭财富中的占比,大约在70%。
仔细玩味这个数字,你会发现一个近乎惊悚的事实: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中国家庭将失去70%的财富。倘若如此,中国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增长,就与中国家庭无关,中国就没有目前的数量不菲的中产阶级,绝大多数家庭就依然贫穷。进一步,如果财富无处安放,就不会有财富创造。中国过去2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备受责难的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真正的白衣骑士。没有房地产的大发展,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经济史,要大幅重写。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10000美元的GDP,这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成就,可能就不会实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白衣骑士,现实中充满非议。扭曲资源配置,绑架中国经济,推高企业成本,伤害实体经济,和教育医疗成为新的三座大山,等等罪名,一股脑儿堆在房地产身上。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就业容器,收入来源,财富载体,另一方面是各种污名。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可以看到巨大的撕裂,几近于人格分裂。
只要略微思考,不难发现这些罪名并不成立。比如说伤害实体经济这个罪名,真是莫须有。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其中第三项就是住。随着收入的增加,衣和食的比重在下降,住和行的比重在上升,这是客观规律。条件不好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遮风避雨的小窝。条件好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温暖、舒适、宽敞的大房子。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需求之一的居住,怎么就不是“实体经济”,怎么就变成了“虚拟经济”?目前房地产政策的基调是“房住不炒”,并没有否定住房的居住功能。每次看到义愤填膺的财经评论,我都只能陷入深深的无语。
英文中,房地产对应的是“real estate”,其中的real是实际、实体的意思,estate是财产、资产的意思。直接翻译,“real estate”就是“实际的财产”。既然是实际的财产,怎么就成了虚拟经济?类似于这样的逻辑悖论,在房地产的讨论中数不胜数,令人啼笑皆非。
02.坚强的泡沫
房产撕裂的另一个集中表现,在于对“房价泡沫”的判断上。中国大中城市房价很贵,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贵是不是就有泡沫,却有不同的意见。一眼看去,泡沫论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似乎大部分人都认为房价有泡沫。
可是稍微仔细想一下,就发现不太对。如果大部分人觉得房价有泡沫,就不会去买房,甚至去卖房,免得这么大的泡沫砸在自己手里,损失惨重。那样的话,房价就会下跌。可是现实中,大中城市的房价很坚挺,在严厉的调控之下依然很坚挺,说明大多数人并不真觉得房价有泡沫,至少亿万买房者不觉得有泡沫。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泡沫论”在全体购房者和潜在购房者中并不占优势,只是在财经讨论中占据了优势。只不过财经媒体抓人眼球,泡沫论占据了太多的版面而已。
几年前,一位学友说,现在“泡沫”这个词被用烂了,你写个科普文说说什么叫泡沫。我当时差点就写了,可是回头一想就算了。判断泡沫最直接的标准,也是最重要的标准,是未来资产价格是涨还是跌。泡沫论流行了多年,可是房价不但没下跌,还涨了很多,事实已经给了明确的回答。
至于依然有人说现在没破,不代表未来不破,我也是无言以对。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对主观推测的事情坚信不疑,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思维方式。大概率的事情是,即便未来房价偶尔回调,依然也是高位的小幅回调,买房的人依然回报丰厚。
其实,很多持泡沫论的人,内心也是极矛盾的。觉得房子贵,买不下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房价跌一点,又会想办法去买。所以,泡沫在这里有一个朴素的含义,就是“贵”的意思,这个无可厚非。无法掩盖的事实是,很多人并不觉得房价要跌,而是希望便宜一点,好低价买入,然后持有待涨。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房价有没有“泡沫”,和一个人有没有房,有几套房,在什么样的城市有房,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到这里,我们就脱离客观讨论的范畴了,暂且打住。但是现实中,大家都希望有个宽敞、舒适的大房子,最好在大城市、好地段,周边配套好,却是不争的事实。
房价泡沫论,还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证据,要简单提一下:如果没有泡沫,为什么要进行房地产调控?其实,房地产调控的对象并不是房价水平,而是房价增速,目的是防止房价增速过快,财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考虑到房子是最大的单件财富载体,买没买房差异很大,很多中低收入家庭,以及后入场的年轻人还没买房,这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房价的快速上涨,会让全社会更加撕裂。
03.婴儿与洗澡水
讨论中,有人会把房地产行业的乱象和房地产行业本身混为一谈。这是典型的“婴儿与洗澡水”的混淆:泼掉洗澡水,要把婴儿一起泼掉吗?
过去20年,房地产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就像一个野蛮生长的婴儿。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乱象,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曾经几乎是暴利的行业,乱象尤其明显。金碧辉煌的售楼处,雇来装门面的俊男靓女,满大街的房地产中介,清晰表明了里面的暴利空间。这些都不是房子,而是房子的销售成本,不会增加你的居住面积,是会随风飘散的。
暴利带来乱象,古已有之。历史上是凡发展很快、利润很高的行业,必然吸引各路豪强,免不了各种乱象。穷极各种手段抢占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甚至官商勾结、舆论操纵等等,层出不穷。房地产老板和身边的人,在过去20年挣了很多钱,也是不争的事实。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未来如何使用这巨额的财富,才决定他们的人生价值与底色。
然而,这些都是行业快速发展中利益分配的问题,不是行业本身的问题。残酷的事实是,人类文明史,就是在各种纷争中发展的。人类文明史,其实一点也不文明,但是我们无法因此否认人类的进步。有问题治理问题,行业就是这样进步的。因此而否定这个行业,却是没有依据的。
04.房产研究的学术基础(一):经济学
如果我们能真正冷静下来,冷眼看房产的撕裂,就会发现这种撕裂虽然触目惊心,亦是有情可原。
从微观看,房子是家庭财富的主要载体,是家庭最重要的单件资产。从宏观看,房子是宏观格局的映像,房价反映了人们对于世界格局、未来变迁的判断。一旦涉及宏观格局,涉及到预判未来,就有很多方面,很多角度,盲人摸象,意见纷呈,也就不奇怪了。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全球格局变换的大背景下,就更难看清楚。
简单梳理一下,要透彻看清房子的格局,需要很多的知识基础,或者说需要很好的“常识”。如果要从学术角度看清房地产,则需要很深入、很全面的学术基础。这种学术基础,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要有很好的经济学基础。这个基础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能透彻掌握基本的原理,并且应用这些原理分析现实世界。现在经济学有很多分支领域,比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等。需要做到的,是不要局限在细分领域,也不要局限于某个流派,而是能触类旁通,理解主要的、重要的经济原理,并且能够用来分析问题。
比如说,你要懂经济增长,对困难重重的中国经济的前景,要能作出理智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买房子就是买未来。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就买,不看好就不买。考虑到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在这一点上就会有很大的分歧。我个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是基于对经济增长原理的基本理解。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高、市场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我看不到中国经济长期停滞或者倒退的理由。
除了经济增长,你还需要了解城市化。房子的价值,就是城市的价值。没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房子是不值钱的。因此,对于城市的基本原理,对于城市的原始森林般的强大生命力,你要有足够的理解。理解城市的原理之后,你会敬畏城市的价值,对房子价值的倔强,也就不会奇怪。
一些财经评论一边推崇市场,一边抱怨房价泡沫,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城市是市场的载体,如果相信市场,就会看好城市,就会从底层理解房价的逻辑,不会轻言泡沫了。说到底,还是对市场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城市的理解不够深入。
这里我要加一句注释。我看好城市房价,但是从不看好农村的房子,农村的房子没有投资价值,只有拆迁价值,居住价值也一般。一般来说,我也不看好小县城的房子,大部分小县城没有发展潜力。此外,我也不看好远郊区的房子,比如环京的房子我从不推荐。
经济学基础有很多方面。除了刚才说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很多经济学分支的理论都对全面理解房价不可或缺。比如货币理论,有一个坚实的货币理论基础,明白货币发行的基本原理,你就不会随口就讲“货币超发”,并且把房价上涨归因到“货币超发”,因为犯罪嫌疑人根本不在现场。
05.房产研究的学术基础(二):金融学
除了经济学基础,理解房价你还需要金融学基础,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房子是重要的资产,其价格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为了估算这个现值,你需要深入理解资产定价的基本原理,要把相关的重要因素都要考虑进去:收入增长,租金增长,通货膨胀,贴现率等等。而且,理解这些基本原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理解这些因素的决定要素。
比如说,很多人关心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的投资价值,认为买不了房,可以买REITs间接买房。可是如果你的金融学基础比较扎实,你就会知道一个概念叫“公司治理”。这个概念的实质,是资产的现金流,受到公司治理质量的严重影响。有时候,公司有现金流,可是股东拿不到,因为被管理层“分流”了。还有的时候,管理层不好,导致现金流很少,都分给股东也没多少,这时候公司资产也就不值钱了。
深入理解“公司治理”这个概念,你会发现REITs不是个好的投资品,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REITs的底层资产,并不是大中城市的房子,而是高速公路、工业园区、水务公司等等。这些资产,总体资质并不一定很好,需要具体分析。这个分析,和分析单个股票的价值是一样的,涉及很多细节。无论如何,REITs不能和买房挂钩,更不能和买房等同。除了名称中有房地产的字样,我实在找不出REITs和买房有什么关系。第二,这些资产的现金流很不透明,管理团队操作的空间很大,因此对管理团队的依赖很大,这是很大的风险因素。
06. 房产研究的学术基础(三):中国经济变迁
刚才说的,是一般的学术基础,包括经济学、金融学。除了这些,你还要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变迁。不然,你很容易套用书本,陷入教条。
中国的经济变迁,迅速而剧烈,需要近距离的仔细观察。一些很资深的美国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房价有泡沫,不是经济学功力不深,而是隔岸观火,不了解中国经济变迁的机理。这么说,不是说美国学者的分析没有价值。相反,顶尖学者的分析思考,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的一般做法,是仔细理解这些学者的分析,作为自己分析的重要参考。需要避免的,是“以名取人”,因为是著名学者,就照抄他的结论。其实这种态度,并不是科学,而是“科学迷信”。
比如说中国的经济周期,和美国的经济周期本质上是不同的,对资产价格的含义也不同。美国的经济已经基本处于稳态,经济周期是经济围绕稳态的波动,一般幅度不大。美国经济波动如果很大,往往是发生了经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这时候,房价如果回调,往往需要几年时间的调整。因此,在美国买房抄底,不需要太着急,比如2007年美国房价开始下跌,到了2010-2011年才开始反弹。这种情况下,稍微等1-2年,并不会错失机会,可以等等看看。
作为对比,中国的经济周期完全不一样。中国经济还在一个上升趋势中,并没有进入稳态。中国经济的回调,表现为经济增速的下降,往往是宏观调控的结果,是主动的收缩。而且,因为中国经济总体增速依然很快、干扰因素很多,很难用增速高低来简单判断经济冷热。比如说2021年,看起来经济增速很高,上半年达到12.7%,全年估计在8%左右,增速并不低。可是考虑到2020年因为疫情基数低,实际2021年的经济不但不热,还很冷。去掉出口的巨大贡献以后,经济就更冷。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年中的时候,财政和货币政策都转向宽松。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的回调,往往并不是经济本身低迷,而是宏观调控的结果,总体增速依然很高。因此,中国房价很少有大的回调,在中国买房,等等看就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想回调再买,结果很难等来回调,等来了也是转瞬即逝,最后只好硬着头皮买。
07.致谢与说明
刚才梳理的,是看清房价底层逻辑需要的一些知识基础,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以及对中国经济变迁的研究基础。在参与讨论的这几年中,我发现很多人的观点偏颇,源于学术基础不完备。比如,很多经济学家,对于金融的理解不深,很多金融专家,对于经济学的理解又不深。既懂经济,又懂金融的学者,可能对中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变迁的理解又不深。这不是学术功力不够,而是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
幸运的是,笔者早年追随几位中国顶尖学者学习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现实耳濡目染,打下了基础。后来在美国学习金融学,并从事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也算有了金融学的功底。回国以后,参与了土地、财政、城市化等具体问题的研究,积累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解。这样一来,多方面的学术储备算是比较充足,后来碰巧研究房价,也是得心应手,不算费力。借此机会,感谢一路求学路上的诸多师长,特别要感谢的是宋国青、赵耀辉、林毅夫、周其仁、黄益平、Curtis Taylor、Daniel Graham、Pete Kyle、Simon Gervais。
除了这些师长,还要感谢一路走来的诸多学友。万科的谭华杰,中央党校的郭强,社科院的朱恒鹏、张斌,人民银行的缪延亮,还有我太太唐涯,都是我思考学习的学术伙伴。他们的学养是一面镜子,照出我思维中的不足,不断修补我思维中的漏洞。
最后要做一个说明。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本书,是我的一门线上课的讲义修改而成,课名叫《徐远的房产财富48讲》。在此之前,还出过一本《城里的房子》,内容和这本书有不少的重合,主要观点也保持不变。《城里的房子》出版以后,又增加了不少的内容,并且把之前的内容修改、重写,变成了线上课。因此,如果已经买了《城里的房子》,或者订阅过《徐远的房产财富48讲》,那么你不一定要买这本书。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