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评张斌《从制造到服务》
初识张斌,是2008年底。那时我还在McGill教书,回国踩盘子,为回国做准备。恰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和社科院世经政所联合开个会,讨论经济形势与政策选项。我以前是CCER的学生,就旁听了这个会。记得当时张斌在场,但是几乎没有说话。作为余永定门下“四大才子”之一,非常低调谦逊,眼缘颇佳。
后来回国后,一天黄益平老师叫住我,说给我介绍两个人认识,一位是张斌,另一位是王海明(CF40论坛秘书长)。那两年参加CF40的一些会议,学习参与讨论,受益颇丰。张斌也在这个论坛,就慢慢熟悉起来。后来慢慢淡出了CF40,不过和张斌的讨论一直延续下来。
张斌讨论问题,不讲究花拳绣腿,而是直面重要问题,重拳出击寻找答案。一套罗汉拳打天下,散发着武林霸主的底气。恰恰这位霸主又很恬淡,不在意江湖事,着实招人喜爱。
摆在案头的这本《从制造到服务》,是张斌的第一本专著,也是张斌学术气质的绝佳体现。全书205页,但是去除两个附录之后,只有162页(不算序言)。据我所知,这162页,是张斌从2019到2020,耗时大半年写出来的,平均两天写一页,可谓字斟句酌。
这本162页的小册子,重点想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转型?
这个问题显然很重要,任何思考中国宏观经济的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同时,这个问题也很大,大到很难回答。由于涉及的因素多,误解也多,就更难回答。
张斌的思路,是化繁为简,分两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步,我们目前的经济现状,动作有没有走形。通过和现有的发达国家对比,发现我们的发展路径,在经济结构的意义上,属于典型的“标准动作”。“标准动作”这个词很关键,说明尽管我们面临诸多困难,但是中国经济并没有偏离航道。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还没有偏离航道,说明中国经济依然属于“幸福的家庭”这个行列。很多人担忧中国经济的前景,对这句话可能不以为然。我的理解是,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有立得住的依据。
很多人的担忧,来自相对于理想中的完美路径的落差。实际上,完美路径从不存在,不应成为我们的比较对象,经济发展永远是在荆棘中前行。事实上,现在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当时的人也很担忧。只不过,他们的担忧,我们不理解,因为鞭子不打在自己身上,是不疼的。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一定很曲折,充满意外,我们很难预判。任何预设的路径,都最多是一种假设。现有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和经济结构,是我们唯一知道的参照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既然至今为止的路径都是“标准动作”,就不需要过度担忧。话说回来,担忧有用吗?
还有一些人的担忧,来自目前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完美。这种不完美,主要是和发达国家比较而来,比如消费不足,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技术瓶颈很多,资本市场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不需要急于下结论。张斌有句话很有意思,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有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些都是问题,但不是孩子发育的短板,而是孩子发育中的正常现象。中国经济是成长中经济体,不能和发达经济体直接对比。要比,也应该和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情况比。
第二步,张斌在至今为止的正常路径上,寻找我们的“短板”。如果这个短板能补齐,我们就可以期望标准动作能够持续下去。从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我们处于《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中,这个转型有两个主要的短板。
第一个短板,是服务业比重偏低,比如教育、医疗、技术服务、社会保障这些行业。服务业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知识技能,积累起来很慢,因此技术进步也慢。随着工业化的趋于完成,经济中服务业占比越来越大,经济增速下行也是必然。
第二个短板,是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占比总体偏低。这个短板折射的,实际上是城市化滞后,大量农民工不能在城市里落户,并纳入正轨就业。造成的后果,是供给侧要素积累不足,需求侧消费需求不足。供需两不旺,进一步经济发展当然很难。
其实,这两个短板是高度相关的,服务业的滞后和城市化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育的温床,是发展服务业的容器。城市发展起来了,知识和技能就会累积,服务业就会发展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斌的《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和我之前写的《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转型,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很亲切。
城市是复杂生命体,未来的转型不会容易,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何用一条线串起来,帮助我们把握方向呢?张斌提供了一个视角:消费升级。张斌的原话是:“消费升级是推动从制造到服务经济结构转型的原动力,正是在这股力量驱动下,消费支出结构、产业结构、人口流动和城市形态一幕幕变化随之而来”。
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有点多,可以拓展成一本经济转型的书,我给一个简单的版本:我们的经济转型,无非是产业升级,而大经济体的产业升级只能靠消费升级来拉动。这是因为,在外需增长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内需是拉动经济的主力,而内需中,投资需求也最终服从于消费需求,否则会变成无效投资。因此,消费需求的升级,是拉动投资,拉动内需,拉动产业升级的最终原动力。
换个角度说,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产业升级是供给面,消费升级是需求面。人们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满足这个需求就是产业升级。以前的需求主要是食品和制造品,因此农业、制造业为主,以后的需求主要是服务,因此我们面临《从制造到服务》的产业升级。
那么,如何进行消费升级?抓手还是城市化。比如说现在的需求短板,教育、医疗、技术服务、社会保障这些,还是要在城市里搞容易些。人们认可的优质学校,包括大中小学,都在城市里。高质量的三甲医院,都在大城市里。高技能的工人,也都在城市里。原因很简单,城市聚集人口,扩大规模,分摊高质量服务的成本,使得高质量服务成为可能。农村没有聚集和规模优势,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不促进知识技能的积累。所以,经济转型的抓手,只能是进一步的城市化。城市化不发展,消费就无法升级,也就无法带动产业的升级。
汉语是奇妙的语言,不经意间留下密码。“城市”由“城”和“市”组成,城是硬件,对应制造业,“市”是软件,对应服务业。以前我们修城,以后我们建市,这就是产业升级。没有城市这个容器,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升级都无从发生。中国经济的转型能否成功,就看城市化能否推进。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