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广州日报人物在线 ,作者程依伦
疫情并不改变什么,只是让一切更清楚。农民工市民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是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必要条件。
来源:广州日报
随着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秩序正在加快恢复。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保就业”“保民生”,如何进一步对冲疫情、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在经济复苏方面还有哪些可行的办法?近日,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徐远。徐远表示,当前在疫情下,保就业、保民生最关键的便是放开市场,小到消费券、地摊经济,大到消费、投资,只有提高动能,才能最大程度实现经济复苏。
一
不设经济增速目标是正确的底线思维
广州日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对此你如何理解?
徐远:在我看来,面对目前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拉美、东南亚等贸易伙伴地区还处于疫情风暴的中心,今年我国不设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换一个角度来说,今年有一个流行词汇叫“底线思维”,现在政策的底线思维就是疫情防控第一,保经济增长第二,保增长是疫情防控前提下的重要目标。所以,不设经济增长目标不是放弃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依然要重视,因为保增长就是稳就业,保民生。
广州日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六稳”“六保”,其中,保就业是“六保”的首要任务,你对此怎么看?
徐远:就业问题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保就业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就业问题我们可以先看一些南欧国家,之前有学术文献提到过,像西班牙、葡萄牙等高失业率国家的失业人群,往往最后没有办法再回到岗位上。因为如果一个劳动者脱离岗位太长时间,他的很多技能会退化甚至丧失,他对于这个岗位的价值就会下降,从而直接导致劳动者的收入下降。
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大学生群体。年轻人的就业技能往往和他最初的就业岗位有很大关系的,比如金融危机期间,很多欧美国家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那么他的就业技能是会下降的,整个人的劳动价值也会下降,等过一段时间再调整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这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
广州日报:我们也注意到目前部分中微企业面临转型困难,但像人工智能、医药、直播等行业的经济增长比较强劲,对此应该如何支持?
徐远: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变迁,一些旧的行业会慢慢衰落,新的行业会慢慢起来,像医药、人工智能,本来就是慢慢发展的,智能化、人口老龄化一直在发生,疫情只是加速它们的发展罢了。个人认为,政府应该放手,遵循行业发展规律,企业家们自己会想办法。
二
关注中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不能忽视
广州日报: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除了就业问题,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居民收入问题。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一个数据是我国有将近6亿人群的月收入是在1000元人民币,对此你怎么看?
徐远:这个问题要具体一点来看,6亿人包括了谁,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包含了农村人口、老人、小孩,这个数字就是很正常的,确实就会有很多人收入不高。但现在农民工只要出来打工,收入就都会超过一千块钱。所以说,月收入没有超过1000元的,可能大部分都是没有在劳动力市场里的,那这个问题就会比较复杂,这是个统计问题。
目前真正收入受到影响的,其实是中低收入人口甚至低收入人口。如果企业不开工,首先受到影响的便是那批出来打工的农民工,因为他们是一批很容易被替代的劳动力,企业裁员最先就会裁掉他们。所以现在经济下行,像第一季度经济倒退6.8%,这个影响对于人们来说,分布是不均衡的,它对低收入人口的影响往往更大。而对于拥有资产的人来说,经济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因为随着政策宽松,这些人的相对财富其实是上升的。
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从我一个社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经济紧缩容易让贫富差距拉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路还是很长。
三
小到地摊经济,大到二次房改
广州日报:在你看来,当前疫情下,保就业、保民生要怎么保?
徐远:最直接的话就是放开市场,它有一个更深层的概念,就是制度性改革,尽管不一定一目了然,但作用很大。
打个比方,目前很多地方正在放开流动商贩的摊位,也就是所谓的“地摊经济”,这对很多低收入人群来说是一个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摊经济也属于一种制度性改革,这个改革比较小,但效果立竿见影,所以就很受大家欢迎,因为城市的烟火气最能抚慰人心。当然对于开放摆摊也要因地制宜,比如在交通特别繁荣的地方,摆摊就会影响交通;而有的公园里人流量特别大,却没有一个小卖部。所以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进去。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平稳,需思考全局性经济对策。还有一种制度性改革,我提过“二次房改”,以安居房建设为抓手,启动“二次房改”。通过制造需求,制造就业机会,能够让农民工在城里安居乐业,成为市民,他们的收入也会增加,小孩也可以跟着来,对其他人的需求也会增加,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是个可持续的保增长、保就业的扶贫方式。
像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走出疫情影响,与当时的两大经济动能有关:对外,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出口企业活力旺盛;对内,住房商品化改革刚刚启动,动能正在上升。两大经济动能合力,减小了非典疫情的经济影响。
所以当下中国经济想要扭转局面,就必须找到同等级别的改革措施,既注入短期经济活力,又为中长期增长打下基础。对外,要加大开放力度,把国外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与国内市场潜力相结合,补足国内服务业市场经济短板,包括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对内,要以“二次房改”的气魄,启动农民工市民化,大规模建设安居房。
这是一个短中长期并举的事情,短期可以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短期的增长;中期可以拉动10~15年的投资,带动相关产业,保住经济的下限;长期来看,则是可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而如何拉动农村地区的消费力,最关键的也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没有结束,更快推动农民向城镇转移,是拉动农村消费的最好办法。
四
想要消费券更好用,应让消费券像现金
广州日报:我们谈经济增长一般有“三驾马车”,出口,消费和投资。出口方面受到疫情影响,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那么在消费方面,你怎么看待消费券?
徐远:消费券是指定用途的现金,现金是不指定用途的消费券。要促进消费,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直接发现金,因为现金更灵活,但发现金有实质上的困难。所以,消费券具体的设定就非常重要,结合以往的情况,消费券对刺激消费的用处有限,个人认为,消费券的用途不要限制得太多,要尽量地宽松灵活,对消费的品类和时间也放宽,从而让消费券更多地像现金,更少地像购物券,这样对居民家庭帮助会更大一些。如果限制得太明确,就无非是在帮企业清库存销售,可能会形成比较多的误区。
五
消费的作用比较平缓,投资方面有充足空间
广州日报:怎么看待消费对拉动经济的作用?
徐远:在一个硬性经济周期期间,消费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短期保增长靠的就是投资,消费是国民经济当中是最平缓的一块,虽然比重很大,但是变化相对较小,短期保增长一定要靠投资。
而在投资这一块,目前看来都还有充足的空间。比如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像道路等一些大项目,经过有关部门质量把关,再做投资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都市圈,这也是城市化的战略。
另一点就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像5G、新能源汽车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开展一些对未来智能制造、高端城市化、高端服务业等有帮助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在大城市、都市圈内部建设一些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住房,比如安居房、人才房等等,都是可以的。房住不炒,但是用来住的房子是可以建的,安居房政策和“房住不炒”政策基调是高度一致的。
六
中国的经济未来:底子好、潜力大
广州日报: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
徐远:我想提供几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1万美元,发达国家达4万美元左右,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去继续学习并运用科技,提高生产力。第二个角度,中国的初级和中级工业化已经完成,在这个好的工业化能力基础上,尖端技术也在发力,这为未来的工业化增长打下了很好的底子。第三,中国人口多,也就意味着潜在市场大,各种成本可以分担,这一点在财经讨论中很少提到,但其实至关重要。把这些综合起来考虑,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应乐观。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