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每年春节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
这几亿人用生命书写的历史大趋势,不应被忽视,而是应该成为政策制定的最大思考素材。
武汉疫情出现微弱的缓和迹象,新增疑似病例出现微弱下跌,但是总量依然上升,情况不容乐观。而且,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到来。不久之后开始的大规模返城,将是亿级的人口大迁移,将带来更大的防疫挑战。
疫情是短期冲击,终将过去。借此机会,应该反思一些长期的、底层的问题。让我们从两组简单的问答开始。
问:这么大的疫情,农民工会不会不返城?
答:不会。
问:为什么?
答:在家没收入,日子没法过。
这两个问题都很简单,全国人都可以脱口而出,而且是秒答。
问完简单的,问一个稍微难点的:到底是什么,让几亿人,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这浩浩荡荡的大迁徙?
这几亿人用生命书写的历史大趋势,不应被忽视,而是应该成为政策制定的最大思考素材。
每年春节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人口在年前、年后的两次单向流动,给运输部门也带来巨大的压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目前的户籍制度。就业机会在大城市,但是基本公共服务还在户籍所在地,这种分离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困难,成倍增加公共服务的成本,成倍降低社会治理的效率。
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要在工作所在地落户。落户的要点,不是给一张户籍纸,给这个没有用,而是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生老病死”,也就是生育,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等。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
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全部依靠财政,而是要找到可持续的融资模式。羊毛出在羊身上,财政自己不挣钱,最终都来自企业和员工。而且,财政资金总是存在决策效率和贪污腐败问题,使用效率总体上不高。要善于利用市场的力量,提供商业可持续的公共服务,避免增加财政负担。要把财政的钱用在刀刃上,用来提供市场难以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
通过整理数据,很多大城市都有百万级的人口还没有回来。比如,根据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春运期间出京人口1000万,目前还有800多万人应该回来没回来(截止2月2日)。人们都知道,这些城市离不开这百万级的流入人口。如果这些人回来找不到工作,就无法生存,就不会回来。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未来的公共服务的投放,指明了方向。这些公共服务,需要大量的投资,也将拉动进一步的经济增长。
表1:主要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其中重庆总面积很大,达到8.2万平方公里,全境人口是流出的,但是城区人口是流入的。
目前,中小城市的基本公共设施水平已经很不错,几乎赶得上发达国家中小城市的水平。可是,实际利用率很低,是一种变相浪费。为了维护这些基础设施,还要大量的财政支持。再加上供养的财政人口,维护当地的基本秩序,这些地方的财政负担实际上很重,变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把人口转移到大城市,财政也转移到大城市,这样效率高很多,负担小很多。只有这样,财政才可持续,不然财政负担只会越来越重。
投放公共服务,要有针对性,提高效率,不能只针对目前的城市人口,还要针对外来人口。比如外来人口最关注的是子女教育问题,要大量提供农名工子女学校,不能让亿万打工人继续寒心。比如住房,城市要建设高质量,小户型的住房,否则这些人买不起。由于农名工能买得起的房子往往比较偏远,一定要增加轨道交通建设,缩减通勤时间和成本。
公共服务,不仅是硬件,更重要是软件。教育、医疗,都需要大规模的人才储备。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总量很多,但是结构畸形。比如说,2018年本专科新生入学总数达到870多万,其中本科生达到420万,这个总量是很多的,是2001年总数的3倍。
但是如果你看招生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有点畸形的。比如说经济类,总数达到92.8万,占本科生比例的22%。作为比较,文史哲加起来,才43万,不到经济类的一半。理科才30万,医学类才29万,都不到经济类的三分之一。数字时代,对基础学科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次的疫情,再次告诉我们医生有多么重要。这样的学科结构,有点让人担心。
作为一个经济学的老师,我当然不会说经济学不重要。经济学很重要,应该和文学,历史,哲学一样,成为每个人基本常识性修养。可是经管类招生占总招生的22%,超过文史哲总和的2倍还要多,总是觉得这里面有点问题。作为经济学的老师,我的猜测是,很多经管类学生,以后并不能以此为生,还是要有其他的一技之长。这里面的资源浪费,可能是很大的。
最后,让我们回到武汉疫情。疫情还远没有过去,即将到来的农名工返城,还会是更大的挑战。好几亿人用生命书写的大迁徙,不仅仅是急需面对的问题,更是需要深刻思考的现象。
目前的问题,是就业机会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地理上的不配套,造成社会治理的低效和巨大浪费。不降低这个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就是一句空话。
就业机会由产业网决定,很难转移。打破已经形成的产业网,会大幅削弱经济的竞争力,吃力不讨好。相对而言,转移公共服务相对容易,但是要求大力推进户籍和公共服务的改革。而且,这个改革还可以带来巨大的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克服短期困难。公共服务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软件包含很多方面,人才、教育是其中的重点。
元宵节快乐,阖家平安!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