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确实是“诺贝尔经济文学奖”。题目是文学性的,方法是文学性的,结果也是文学性的。
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是在万众瞩目中揭晓的,今年也不例外。除了很大的一笔奖金外,诺奖还具有极高的声誉,会给得奖者带来巨大的名誉收益,这个名誉收益还会转化为巨大的财务收益。经济学作为当代显学,这个收益转化比其他领域要大很多。
如果说今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花边新闻迅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毕竟,这是第一次经济学诺奖颁给了一对夫妻。你深挖的话,这对夫妻还是师生,是正儿八经的导师和学生。你再深挖的话,是导师抛弃了原配,娶了自己的学生。当然,我相信这些都是学生毕业以后发生的事情,不涉及师生恋丑闻。这些故事无关诺奖的主旨,但是让人们多了有趣的谈资。毕竟,经济学到底讲的哈,很多人也不是很懂,或者不懂装懂。但是八卦故事,大家都懂的。
一、颁奖理由:减轻贫困问题的实验方法
今年的诺奖的颁奖理由,是表彰三位得主“在减轻全球贫困问题上的实验方法”(“for their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alleviating global poverty” )。这个简短的关键词里,包含了颁奖的两个理由,一是研究了重要的问题,二是进行了新的尝试。
经济学家能关心的所有问题中,再没有比贫穷问题更加能够牵动人心的了。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当今世界有10%的人口,也就是7亿多人,每天收入不到1.9美元,有46%的人口每天收入不到5.5美元。作为比较,世界人均每天收入是31美元,OECD国家的人均每天收入是110美元。也就是说,世界上有46%的人,每天的收入只有OECD国家的20分之一,其中有7亿多人,收入不到OECD国家的55分之一。每天收入不到1.9美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基本的营养都是问题,更不要谈医疗、教育、水电这些基本生活服务了。
工业革命200多年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可是,贫穷依然是很多人的生存状态。贫穷人口不仅分布在非洲、南亚,还有中东、拉美、东欧、东亚。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进化到今天,依然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能说不是一种羞耻。扶贫,是任何正常人都会立即认同的主题。
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打痛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今年的诺奖主题,也是抓住了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个部分,引起了很大的共鸣。加上今年的诺奖得主文笔风流,极具感染力,无怪乎坊间有人称之为“诺贝尔经济文学奖”了。
发奖的第二个原因,是对贫穷这个人类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新的尝试。以往的研究,往往是从宏观的角度,比如国际援助,金融发展,技术支持,产业支持等角度解决贫穷问题。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经验看,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富裕的国家依然富裕,贫穷的国家依然贫穷,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因此,新的尝试是需要的。
今年的诺奖得主,采用的是微观实验的方法,试图从具体场景的可控随机实验中,观察研究扶贫政策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这样的新的角度的努力,近年来非常流行,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用诺奖委员会的话讲,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在20年出头的时间里,几乎完全改变了发展经济学的学科面貌(Over just twenty years, this approach has completely reshaped research in the field known as development economics)。
二、研究方法:既不随机,也不可控
说完了发奖的两大原因,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评估一下对于未来的实际的影响。对于新的探索,当然是见仁见智,智者见智。实验发展经济学的实际效果,也只能等待时间给出最终的检验。可以讨论的,是研究方法和结果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从两个角度看,这些研究可能是有疑问的。
首先,可控随机试验方法本身,可能既不随机,也不可控。传统经济学方法,是研究经济现象本身,因为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实验,因而广受诟病。正因为如此,实验经济学横空出世以后,人们期望很高。但是,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实验环境是否是可复制。实验者选择一个社区进行实验,但是每一个社区都是不一样的,很难讲这样的选择是随机的。而且,实验者不经意之间就可能改变了这个社区的环境。比如说,实验者可能选择比较配合的社区,也会在社区进行宣传讲解,会发放一些额外刺激,比如食品,药品,教科书等等。这些行为,意味着实验本身对实验对象有影响,不再是完全随机、可控的实验。有多大的影响不好评估,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能说的是,从世界观的角度,我对上帝视角的实验,有着深深的怀疑。毕竟,我们对于世界的演化规律,知之甚少。
三、这样的实验有必要吗?
对于实验结果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争议。比如说,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发吃治蛔虫的药,一组不吃,发现吃药的孩子学习成绩等表现更好。
看到这样的实验,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很奇怪吗?蛔虫药对于学生健康和专注学习的效果,需要这样的方法来验证吗?后来我转念一想,也许实验者并不是为了实验,而是为了给孩子们发药。可是,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给所有孩子发药呢?蛔虫药的效果,已经被医学证明了的。
我不禁想到一副摄影作品,叫做《饥饿的苏丹》(The starving Sudan)。图片里饥饿的小女孩瘦得皮包骨头,饿倒在地上,身后的秃鹫虎视眈眈地盯着她,觊觎着一顿“美食”。摄影记者静静等待了近20分钟,等待秃鹫张开翅膀,拍下那最震撼人心的瞬间。这一作品,后来获得了当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这一作品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仅因为图片的震撼,还因为这里的伦理悖论。这个摄影记者,是应该等待秃鹫逼近小女孩,拍到一张效果最好的照片,还是应该第一时间赶走秃鹫,防止小女孩受到伤害?从记者的角度,二者都有价值,传播信息有价值,救人也有价值,因此才是悖论。作品得奖后不久,摄影记者自杀身亡。
想到这个故事,是因为在蛔虫药这个实验里,我们面临类似的伦理悖论。当你进行这个实验,当你面对一群小孩,有一半人拿不到那个蛔虫药,你如何面对你的伦理考验?你为什么不把药给所有人?
当然,实验者并没有做坏事,他只是当了一次上帝。这里面的伦理悖论没有秃鹫那个强烈,但是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你要那个实验结果,还是尽可能帮助你面前的小孩?不同的是,那个摄影记者自杀了,而诺奖得主则会在全世界走穴,风光无限。
其实,很多所谓的实验,都并不需要进行,蛔虫药对病人的作用不需要实验,食品对于营养不良者的作用不需要实验,这些实验是药学专家、营养专家的事情,不是经济学家的事情。专业事情和逻辑推理能够完成的事情,再进行实验,除了收集数据,真不知道还有什么用。
四、你做你的实验,上帝可能另有安排
而且,实验的结果,也不一定能推广。现实中,即便有的实验看起来振奋人心,我们依然要小心,因为实验结果不一定有普遍价值。就像我国经济改革中的“盆景企业”,因为得到很多的关注,得到很多的资源倾斜,短期效果可能还不错。但是因为没有自生能力,并不具备推广价值。扶植政策“断奶”以后,盆景企业很快就会枯萎。
经济研究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扶贫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靠本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去制定政策,发展产业,创造就业和收入。即便是很小的国家,也不能依赖外来人的救助,更不能依赖外来人的实验。除了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救世主。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教训,应该好好吸取。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强调的是水土环境的重要性。发达国家的研究者,拿着发达国家的经验知识,到落后国家进行采点式的实验,对于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实际效果值得商榷。即便短期有点效果,长期可持续性也存疑。即便长期有效果,如何与缓慢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的效果分离,也是一个问题。
迄今为止的经济研究,已经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的很多重要因素,比如市场环境、法治水平、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等等。扶贫的困难在于,如何提高教育,如何促进技术进步,如何培育市场,如何修建基础设施。对于这些“如何”的研究,才是未来研究的主题。
今年的诺奖,确实是“诺贝尔经济文学奖”。不仅题目是文学性的,方法是文学性的,结果也是文学性的。就像一部精彩的小说,读起来不仅津津有味,而且令人感动。然而,也就仅此而已。感动完毕,时光依旧流逝,街市依旧太平。贫穷的国家,还是要在缓慢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中,苦苦寻找治愈贫穷的良药。而实验,大概率是不在其中的。
回头看,今年的诺奖发奖词并不准确,因为这些研究还没有减轻贫困。把他们的研究方法称为“减轻全球贫困的实验方法”值得商榷,有夸大其词、语言腐败的嫌疑。更准确的说法,是“探索有可能帮助减轻全球贫困的实验方法”。我不懂瑞典语,不知道这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五、诺贝尔没有设立经济学奖
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屡次引起争议,已经不是新闻。诺贝尔家族的人,也曾经站出来,公开批评诺贝尔经济学奖降低了诺贝尔奖的格调。诺贝尔家族成员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只不过是一些经济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采取的“公关策略”。
就连一些诺奖得主,也认为不应该设立经济学奖。例如,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在他的获奖感言中就明确说,如果诺奖委员会征询他的意见,他会建议不设这个奖。获奖者将得到巨大关注,其学术观点也会因此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因为经济学说争议很大,我们并不知道由此带来的影响力,效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学者的根本性格特征是敬畏,对无知的敬畏。哈耶克这句话中,这种敬畏表现无疑。
其实,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本人也没有太大关系。诺贝尔一开始设的奖,早在1901年就开始颁发,最初的奖项有五个,分别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和医药学,文学,还有和平奖,并没有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奖是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资补充设立的,全称叫做“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你仔细看这个名字,并不是诺贝尔奖,而是瑞典国家银行奖,钱也不是诺贝尔出的,只不过是冠上了诺贝尔的名字,蹭了诺贝尔奖的热度。作为比较,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叫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化学奖就叫诺贝尔化学奖(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文章最后,我们不妨开个脑洞,问一个假想的问题:如果废除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补设一个什么奖呢?毕竟一大笔钱放在那里没啥用,应该拿出来鼓励那些“对人类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想来想去,数学很重要,但是数学奖是不能设的,据说诺贝尔本人不喜欢数学家。这样的话,不妨设一个数据科学奖。毕竟,未来的时代,是属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都是数据科学。数据科学和数学有重叠,但也不完全是数学。诺贝尔在天有灵,想必也不会介意的。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