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下一步突围只有继续扩大开放,把市场“进口”进来 。开放的实质,是让亿万民众低成本、低风险学习,这才是最高效的创新。
 
前几天开车在粤港澳大湾区游荡,实地体会这片被寄予厚望的土地。在高速休息区的时候,收到小编发来的微信,说一位读者的留言太扎心了,让我回一下。
 
“前几年大学毕业,创业失败,错过了买房的好时机,后来好不容易在较偏的位置买了房,高房价仍然压得喘不过气,年纪轻轻已经没有‘做梦’的奢望了。现在经济活力不行,身边人都长吁短叹,看到经济刺激政策,又担心吹大泡沫,对国家长久发展不利,大家都不知道前途在哪里。”
 
看到这样的留言,很难不动容。生如蝼蚁,世事难测。时代潮流打一个小漩涡,就是寻常百姓漫长的一生。四十年改革开放,让十几亿人吃饱了饭,人均收入到9000美元,无疑是了不起的成就。然而现实中,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焦灼和不确定性:
 
国内经济减速,企业活力下降,国际上摩擦不断,和发达国家的竞争和对抗越来越激烈,越南、印度等国家又在瓜分低端市场,可以说后有追兵,前有堵截,我们被夹在中间层,时时感到巨大的张力和摩擦。
 
所以,如何成功突围,不仅关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关系到千万年轻人是否还能“做梦”,还有没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而这,才是今天关于未来的最大命题。
 
我在高速休息区简单回了几句,并答应写一篇文章来回答:中国突围的方向在哪里? 其实这个问题在脑子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想了这么久,无非是一句话:进口市场,孕育创新。
 
1. 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培育市场
 
关于未来的答案,大抵还是从先从我们过去的经验里寻找。毕竟,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有目共睹,其中一定做对了很多事情。40年的成就从哪里来?经验千万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市场机制的慢慢建立,市场力量的慢慢强大。这是一条最基本,最重要的经验,也是”改革开放”的全部精髓。
 
市场是怎么建立的?概括起来,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自发生长。只要政策允许,市场会自发生长,过程中也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再解决问题,政府可以加强监管,市场也会形成纠错机制,这是一个反复博弈,慢慢演化的过程。
 
比如说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买房卖房中的各种神操作,让人直摇头。可是有了市场,就会生长,慢慢优胜劣汰形成一套规则。全中国那么多房子,有很多质量很好的房子,就是这个市场发育的产物。不然现在的城里人,还住在狭小的集体宿舍和单位房里。
 
这就是“改革”—— 改革的本质就是松绑,让市场自发生长。
 
但是自发生长有时候太慢了,而且很容易无序,无法支撑高速的经济增长,要另辟蹊径。蹊径是什么呢?进口市场。是的,你没有看错,是进口“市场”,而且是大规模进口市场。
 
你可能会问,市场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怎么进口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出口战略。很多人都知道出口战略,但是很少人真正理解,出口战略的实质,是进口市场。
 
为什么这么讲?让我们梳理一下。改革开放早期的时候,国内市场很小,交易摩擦很大,产品质量也一般,很多东西卖不出去。后来想了个办法,把货物卖到国外去,拉动了国内的生产,提高了国内的收入,再用这个钱进口国外的高端商品,进口我们需要,但是没有能力生产的商品。
 
这个简单的循环过程,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直接作用,一个是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利用国外的市场完成了生产、销售的循环,生产在国内,销售在国外,再把我们生产不了的商品买回来。这样一来,国内居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也起到了发展经济的作用。
 
间接作用,是通过这个过程培育了国内市场。你想,既然产品的生产环节在国内,和生产相关的技术环节、管理环节也就在国内,这些环节和流通环节也是密切相关的。于是,整个生产、技术、管理、流通环节,国内的厂商和居民都看到了。照猫画虎,有样学样,慢慢就都学会了。进一步,随着国内收入的提高,国内市场也在发育,这些知识就慢慢应用到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就慢慢发育起来了。
 
这个模仿学习的过程,和完全自发的过程比,因为有个现成的样子可以学,速度快很多的。这个通过学习模仿而产生的快速的市场发育,是我们这些年经济可以如此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开放”—— 开放的本质就是进口“市场”,通过模仿追赶学习。
 
再说得明白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就是市场形成的过程。如果用孩子生长来做比喻的话,改革就是自我学习,开放就是学校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学校教育”让人更容易完成系统性学习,成为专业化精英的过程。
 
让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开放,很难想象我们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市场规模、经济总量,能以这样的速度增长。
 
比如说,如果没有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等各式各样的企业,中国会走多远的弯路。通过中外合资和合作,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是技术和管理,管理里面,就包括市场规则,通过引进这个市场规则,就可以促进市场的发育。你想,我们以前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怎么样变成市场经济体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原有体制之外,引进一个新事物,让这个新事物在边缘地带生长,并促进市场的发育。这就是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达到的作用。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今天,这样的成功经验不应该被简单放弃。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使得中国的7.7亿劳动力和世界商品市场结合,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学习和努力,中国就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对外开放而“进口市场”,快速发育市场,使得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相当水平的工业化。
 
繁荣没有秘密,就是市场发育。快速的繁荣也没有秘密,就是通过开放加速市场发育。
 
2. 对外开放的实质:进口市场,促进创新
 
刚才是分析过去。过去的基本经验,就是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市场发育。那么这条经验还管用吗?还能指导未来吗?回答是肯定的。
 
中国最近有一个很热的词,叫做“创新”。强调创新,就是以前靠吃苦耐劳的精神,拼命干活增加劳动投入的做法,已经不够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提高每单位劳动的增加值,否则你就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对于创新的重要性,相信没有人怀疑,是目前共识度最高的词汇之一。
 
问题是如何创新?
 
对于这个问题,有较大的分歧。市场里经常见到的是两条路,一个是“自主创新”,另一个是“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就是加大研发投入,埋头苦干,技术攻关。这样会掌握一些关键技术,长远看有好处。集成创新,就是学习人家的已经有的技术,边际上进行一点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值。这个过程,要给人家付费,或者偷偷摸摸干,好处是见效快,坏处是不合规。
 
那么最优的策略是什么呢?既不是自主创新,也不是集成创新,而是对外开放。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集成创新,都是企业层面的事情,合适的环境下,企业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企业真需要外部意见,自己会去找靠谱的专家咨询。这是微观机制,不是宏观政策。
 
对于掌握全局权力的政府而言,最好不要进行微观管理,去指挥企业如何创新。从政策层面上看,应该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降低企业的成本和风险,这样企业就会做出最好的选择,提高绩效、利润、就业。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往往都是适得其反,过去的教训太深刻了。
 
扩大对外开放,实质是把中国的亿万企业和居民,继续暴露在高收入国家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的成功经验、知识当中,让这些人能继续低成本、低风险学习。看起来谦卑,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创新。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接触到国外的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经验,学习速度会很快。如果这样,我们的产业升级也会很快。
 
那么中国付出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市场,拿市场换技术,其实不准确。
 
市场分为已经实现的市场和潜在的市场,已经实现的市场,我们已经占领了,或者在竞争中占领,不会白白牺牲。还没有实现的潜在市场,只是潜在的市场。如果实现不了,其实就是没有。所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潜在市场,看起来是把自己的诺大市场跟别人分享,其实是“空手套白狼”,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这个大帐,相信很多人仔细想一想,最后都能算清楚。
 
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比,对外开放更像是一个政府可以做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抓手。把我们的亿万年轻人,1990后,2000后,放在一个开放的、低成本、低风险的科技和商业环境里学习,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慈悲。相信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之下,能够把这个国家推进到新的高度。恰逢第四次工业革命曙光初现,希望他们能弄潮这个时代,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所弄。
 
3. 突自己的围
 
前文讲过,我们现在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急需突围。否则,现在的1990后,2000后,将面对一个停滞的、没有活力的经济环境。他们的父辈享受过的改革开放的红利,他们不一定会再有。
 
如何突围?必须靠创新,而且主要是学习现成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简言之,最安全、有效的创新,是进口市场。从这个角度讲,最好的突围,就是对外开放。
 
翻开历史,没有那个国家可以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获得成功。和美国的摩擦会是常态,在摩擦中寻求合作,力争斗而不破,考验国人的智慧。此外,还有日本,还有欧洲,也都是成熟的市场,有很多技术和经验可以学习。世界正在多元化,美国主导单极格局,正在成为过去。
 
突围成功,现在的年轻人,就有了做梦的地方。最多10年,我们就会成为高收入国家,全球的高收入人口,就会从目前的13亿左右,增加到27亿左右,翻了一倍还不止。倘若如此,这就是1978年以来的中国,对于人类进步作出的最大贡献。
 
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开放的路,远远没有走完。所幸,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直是我国的基本政策。
 
2019年5月20日于深圳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9篇文章 67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