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五)
1978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农村、城市、国际三个维度的改革,解放了吃饭问题,释放了农业劳动力,推进了快速的工业化。
前文(《总论》)讲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拐点在2013年。一句化概括: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城市化已经接力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已经浮现》),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三个反超”: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反超,消费型城市对投资型城市的反超,服务型城市对制造型城市的反超(《快速工业化背景下的服务业滞后》)。此外,服务业已经成为最大的经济部门,房价分化佐证了上述变化(《房价分化凸显经济转型》)。
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一个偶然,还是一种必然?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持续下去?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我们去回溯历史, 理解现状,看清当今的主要经济力量的来龙去脉和基本格局,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判断未来。
这个分析比较长,展开之前我先简要概括一下要点。简言之,至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经济成就,都是快速工业化带来的。未来一段时间,工业化还在继续推进,但是经济增速会变慢,城市化会补上,带来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没那么快,但是质量会提高。
这样的基本判断,源于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殊性。在其他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本来是和工业化同步的一个现象。但是在我国,因为我们可以迅速地利用别人已经有的工业技术,寻找到资金和劳动力,技术、资金、劳动力,再加上我们接入了已有的世界市场,三个加在一起就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这样我们就可以快速拥抱工业文明,这是过去所有的经济成就的实质。相对而言,城市化不能这样简单复制,就会慢很多。加上土地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化更慢一点。
不过,工业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后,就为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劳动力素质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城市的发展就有了底气,市场和内需会进一步发育,我们所有的经济结构问题也都会慢慢解决。这就是我对未来的基本判断。
亮完了观点,我们从头开始分析,我们先来简要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把改革开放分成三个维度,分别是农村、城市、和国际。倘若把改革开放的历史极度简化,其实我们就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农村是大集体,是人民公社制度,进一步讲就是土地公有,集体劳作。但是呢,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这种方式不适合农业,因为农业是分散的,它不是个流水线、非标准化,不适合工业管理的模式,它需要更强的微观个体的激励。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包产到户,其实就是把这个激励给了农户。具体说,就是交了“公粮”以后,剩下的粮食都是农户自己的,这样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
这看起来很小的一步,立马就改变了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状况。从1978年到1984年,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产量涨了40%多,40%多是什么概念呢?人类对于粮食消费的弹性是很小的,百分之四十几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再加上1984年粮食的进口,于是我们国家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短短几年内,从吃不饱变成了卖粮难。所以到1984年这个历史节点上,我国初步解决了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吃不饱饭的年代,这是个巨大的成就,这归功于家庭联查承包责任制。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农村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社会现象都是连锁事件,事情是一步步发生的。这第一步还有一个伴生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那么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吃饱了饭,还要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去拥抱工业文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的附加价值高,工业中的好技术拿过来,同等劳动、资金投入下产出的价值高得多。我们的农民眼看着工人的日子好,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所以要想致富,就要做工业。只做农业,它的发展空间不大,只能吃饱饭。当时一个情况就是不让农民进城,80年代的时候农民是不让随便进城的,进城了叫“盲流”。87、88年那会儿出了个政策叫“自带干粮进城”,因为城市居民是有口粮的,多少人需要多少粮食是有计划的,农民进城没多余的粮食,所以要自带干粮,这才能进城打工。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地鼓励农民进城打工。
回头看,在80年代中国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个事情的实质是,当农民吃饱了肚子,开始寻求更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时候,你不让他们进城,他们就只好“离土不离乡,就地工业化”,就形成了乡镇企业,这就是乡镇企业的实质。当时乡镇企业长得很快,规模越来越大。
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当时邓小平连连说“没想到”、说是“异军突起”。只有很大,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才会称之为“异军”吧,很小的话,只能称之为是“异连”“异排”,或者游击队。80年代的时候,乡镇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这两大事件,是在农村发生的。
90年代以后,逐渐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城了,在农村发展工业和在城镇发展工业相比,劣势就慢慢体现。大部分农村地区毕竟地处偏远,基础设施不发达,销售成本高,工业基础也不好,往往要靠附近大城市的技术力量。所以,你看乡镇企业都是在大城市周边发展比较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一般是在城市里的。
到了90年代,慢慢取代乡镇企业的是什么呢?是民营企业。我们的民营企业和其他非公企业一起就变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包括外资、合资、合作等等,一起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
工业的发展,需要三个要素,分别是劳动力、技术、资金,在90年代都聚齐了。第一个是劳动力,90年代到现在,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这是劳动力来源。第二个是资金,这是从各个渠道筹集,比如集资,比如引进外资。第三个是技术,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上从港台学、从国外学。当时合资、合作企业,除了引起资金,更重要是引进技术。所以劳动力、资金、技术,三个要素齐了,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就轰轰隆隆地展开了。这是改革的第二个维度,是城市的维度。
刚才说的是农村和城市两个维度,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国际维度,也就是对外开放。本来我们是很封闭的,改革开放开始搞对外贸易,对外开放。1999年的时候,我们跟美国达成了协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0年的时候,我们跟欧盟的很多国家达成了协议。到2001年的时候我们正式入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贸组织的含义是什么呢?这个含义是我们国家13.7亿人口或者说将近8亿勤劳肯干的劳动力,一下子和巨大的世界市场相结合。当8亿劳动力,携带着自己用各种办法筹集来的技术和资金和世界市场相结合的时候,去拥抱现有的工业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开始了快速的工业化过程。
回头看,中国的生产要素和世界大市场的结合,是21世纪以来,这个星球上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没有之一。因为它使这个巨大的国家快速完成了工业化,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版图,整个世界的力量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变化,没有之一。
简要总结,1978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农村、城市、国际三个维度的改革,解放了吃饭问题,释放了农业劳动力,推进了快速的工业化。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经济成就,包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贸易体,世界的工厂,都归功于快速的工业化。关于这一点,容我后文继续展开。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