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个简单的制度经济学实验
 
不仅红路灯,其他的管制和协调机制也一样。高层管得太多的话,基层自发的协调机制就失效了,总体的秩序和效率不一定改善。
 
本文成文于2015年6月4日。2017年6月14日中午遭遇严重塞车,原来是红绿灯又被修好,于是重贴这篇几年前的涂鸦小文。
 
上地南路是北五环外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北侧。这条路并不起眼,东起安宁庄西路路口,西至信息路,全长不过1公里。
 
这条马路本来并不繁忙,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近年来上地、清河一带开发较快,居民变多,车流变密,早晚高峰的时候时常堵车。虽说是堵车,倒也还好,不过是车流较长而已,几分钟也就过去了。大概在2013年秋天的时候,上地南路和上地东路、上地东二路两个路口,都安装了红绿灯,把不到1公里长的马路分成三段。大约同时,马路被加宽。
 
本来以为,安装了红绿灯,路口车流有了规则,应该会减少拥堵。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安装了红绿灯以后,不但没有改善上地南路的交通状况,反而有恶化的迹象。早晚高峰的时候,车流被两个红绿灯截断,导致车流在红绿灯那里排长队,一直排到后面的红绿灯。严重的时候,导致后面路口的交通瘫痪,殃及后面路段的交通。
 
 
更有趣的是,这两个新安装的红绿灯经常坏。坏了之后,马路反而会通畅一些。过一阵子,有关部门会把灯修好,然后拥堵又会严重一些。然后灯又会坏,这来来来回回好几次。后来,大致从2014年夏天开始,这两处红绿灯就一直坏着,也没有人来修,倒也安稳无事。
 
上周六(2015.05.30)中午出门去学校,上地南路居然堵车,车流一直排到和清河中街交界的安宁庄西路路口。这个时间不是高峰,华润五彩城、清河中街一带都完全不堵。正在担心前面是不是有交通事故,车流又动了,往前开了十几米,远远看到上地东二路路口的红路灯又修好了,猜测不会堵太久,才放了心。果然,缓慢通过上地南路以后,就又一路畅通了。晚上10点左右回家,上地南路居然还在堵。不过,就是红绿灯路口车多而已,一会也就过去了。
 
或者,可以把这两组红绿灯作为一个简单的制度实验。红绿灯,是在较为繁忙的路口设立的协调机制,指示谁走谁停。没有红绿灯的时候,大家也会协调,只不过是自发的协调。本来这里没有红绿灯,司机们到了路口相机抉择,是直行的先走还是拐弯的先走。因为谁也不想撞车,都会减速、协调,当然偶尔也会碰瓷。
 
安装了红绿灯以后,这种自发的协调就被一刀砍掉了,毕竟绝大多数人是不敢闯红灯的。取而代之的是红路灯的协调作用。形成的结果,就是在路口排成队。因为马路不长,很容易一直排到后一个红路灯路口,然后那里的通行也受阻了。
 
 
简言之,在“交通灯的协调作用”和“车流自发的协调作用”中间,并不一定哪一种更好。简单目测,非常繁忙的大路路口,交通灯是会好一点。但是上地南路这种情况,就未必了。装了红绿灯之后,两个灯之间只有200米,很容易造成全程堵塞,殃及两头路口的交通,严重时造成交通瘫痪。有趣的是,没过几天,那两组红绿灯又坏了,上地南路的路况,又恢复正常。
 
其实,不仅红路灯,其他的管制和协调机制也一样。高层管得太多的话,基层自发的协调机制就失效了,总体的秩序和效率不一定改善。高层把握个大方向,把微观的操作留给基层,应该是更有效率的选择。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6篇文章 15小时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