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和我的亲戚一样,带着孩子在城里打工的人们。


小时候听说过一句话,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花钱。那时候村里的日子都紧巴,孩子盼着好吃的,大人则担心每年一度的大考。孩子身上的衣服,口中的零食,年夜饭有没有鱼和肉,孝敬给老人多少过年钱,都是一年一度的大考。然后,大人们才会卸下铠甲,享受那片刻的安宁。传统社会的中国人,给自己留的时间,真的不多。


今年照例在双方的父母家奔波。我不会做家务,陪孩子玩是我的主要任务。朋友圈看到那篇700万留守儿童的文章,10%的留守儿童,竟以为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在了。数据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是大量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父母,却是事实。看到这样的文字,心情想平静下来,是很难的。


前几年一个亲戚生了二胎,我送了份子,外加一句话:不管多辛苦,把孩子带在身边,不要留在老家。在城里打工,早晚能抱抱孩子,晚上能哄着睡,比什么都强。亲戚知道我不乱讲话,听进去了,一家人挤在城郊一间小屋里,条件虽然艰苦,也算是其乐融融。


敢说这句话,是因为在城市问题上花过点功夫,这个事情算是看得通透。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更是千家万户真正的港湾,终极的归宿。



翻开人类文明史,你会看到一条清晰的轨迹,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汇成城市(徐远《人地城》)。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可以在城里安身立命。从古希腊、古罗马,到现代欧洲,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你看到的文明遗迹,是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城市,跨越千年岁月,连接成历史的坐标。而乡村,是不在其中的。在千年的风霜之后,乡村都成了历史的尘埃,随风飘散了。


城市之所以有这样的力量,不是因为城墙的坚固,而是因为城市摆脱了乡村社会的分散的、点状的结构,结成了一张巨大的、有形的、无形的网络,共同抵御历史的风霜。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利用彼此的力量,众生协作,各得其所。


反观乡村,则是各自孤军奋战,如老子所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为不能充分借助分工协作的力量,乡村在安全防卫,协作互助,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方面,都有明显的劣势。个体的力量终归渺小,文明的进步也举步维艰。


有条件的时候,离开土地,汇入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方式。


没条件的时候,创造条件,离开土地,是社会突飞猛进的基本模式。


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奇迹,有很多角度去解读。其中的一个角度,是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8年的59.6%。所谓奇迹,不过是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汇成城市。


诚然,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漂泊到陌生的城市,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每一个曾经流浪的人,都深有体会。落脚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那份艰辛,冷暖自知。


以前在香港大学工作过两年,港大位于港岛西区,不算繁华。漫步周边,经常可以看到那些“笔杆子楼”,就是细细长长的楼房,拔地而起。那些楼那么苗条,经常担心会被台风吹倒。楼里的房间,都很小,三四十平米的单元,就算很大了。远远望去,像极了一个个鸟笼子。但是就是这样的鸟笼子,现在卖到上千万一个。



曾经很为港人的局促感到心酸。那么多人,就为一个个鸟笼子奋斗。后来阅历多了一点,才慢慢明白,苍天饶过谁,谁不局促,谁不心酸。香港的贫富差距其实很大,底层人生活其实很一般,但是至少有希望,努力打工,把孩子送进好一点的学校,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至少都是正常的家庭。反观内地,农民工很难在城里立足,孩子经常留在老家,才是真的心酸。


人都有同理心,如何面对那700万留守儿童,面对那700万破碎的家庭,考验一个人的良心。


好在,政策层面已经有一些变化,为农民工留在城市创造了一些条件。2018年底刚刚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其实是往前迈了一步。


法律条文很复杂,和亿万农民相关的,就是两条。一条是土地承包权不变,承包期又延长了30年。对于年长的农民而言,这其实就是终生承包权了。另一条是经营权和承包权分开,可以转让出去,这样农民就可以放心进城,不会损失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权。


事实上,新版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村民一边可以进城落户,一边可以继续享有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如果农民进城了,他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怎么处理?新版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进一步规定:“承包期内,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引导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也可以鼓励其流转土地经营权。”


说到这里,最新的法律精神就清楚了,其实就是两个“鼓励”,不仅鼓励农民进城,还鼓励农民进城落户。落户了,儿童就不用再留守,家庭就不用再破碎。



农民进城落户之后,农民作为村集体成员的利益不受损,同时可以分享城市化的好处。以后农民向城市的流动,会顺畅很多。很有可能的一种做法,是承包权、经营权都可以变成股份,农民带着股份进城,一边获得城市的打工收入,一边获得农村的分红收入。


关于农村问题,有很多专家,观点不一样很正常。观点不同,本是学术之争。可是,我难以明白的是,这么多的专家,面对这700万“留守儿童”,面对这700万破碎的家庭,如何能够无动于衷,坚持说农村是中国稳定的腹地,农村保留了乡土社会的美好。尤其是,当这些人自己住在城里,把子女送往大城市甚至国外,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醒醒吧,省省吧,乡土社会已经解体了,承不承认都一样。工业化、信息化浪潮面前,农村的点状结构在城市的网状结构的降维打击下,已经七零八落。


醒醒吧,省省吧,只有现代化的都市和乡村,才能充当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才是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保障。


醒醒吧,省省吧,农村的未来,是变成城市网络的一部分,变成城乡一体化网络的外围的、辅助的部分。绝大多数农民的未来,就是进城落户,成为市民。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和我的亲戚一样,带着孩子在城里打工的人们。也希望更多的人,打工的时候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实在不行,至少常回家看看。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相关阅读

    戳下方蓝字,即可查看文章

    中国的“再城市化”

    三个反超:数据中的经济动能转换

    服务业经济悄然到来

    房价分化的故事:房子不仅仅是房子

    极简改革开放史

    光荣与梦想归于工业化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经济结构的根源性特征

    城市:文明的坐标

    城市:现代经济的载体

    城市的骨骼,器官,细胞 

    城市的本质:有机生命体

    向城市聚集:永远的进行时

    技术进步会逆转城市聚集吗?

    新《土地承包法》折射的城乡中国的未来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观察视角


新京报 2019年年度推荐图书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5篇文章 123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