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旧文重发:识别一个专家,不是看他的话听起来有没有道理,而是看他的预判对不对。否则,很容易陷入专家悖论的死循环。
 
1. 现代社会中,知识进步很快,每个人只掌握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专业领域之外的决策,只能依赖专家体系。
 
2. 对于专家的依赖,由来已久。远古的部落长老,近古的乡绅秀才,欧洲中世纪的神父,后来的学者教授,医生,律师,都是这样的专家体系。
 
3. 对于专家的依赖,产生了一个专家悖论:民众不是专家,如何选择专家?这里有严重的知识不对称问题。
 
4. 传统上,是社会机构进行这样的选择。比如大学教授,是经过大学体系的认证,由大学体系的信用进行背书。
 
5. 如果你对社会机构信用体系不是很确定,怎么办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教你的:可检验的东西才是科学。
 
6. 日常生活中,有个很简单的办法:记录专家的预测,然后看对了多少次,错了多少次?正确率有多高。据此,可以选择跟踪你认可的专家。
 
7. 要点是:只记录可检验的预测,不记录论点,更不记录论证的过程。论点往往很多,论证的过程往往很复杂,正确与否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积累,外行人很难检验。
 
8.外行人能检验的,是专家的预测。通过结果的正确与否,提高自己的认知。
 
9. 而且,尽量只记录短时间内(比如半年或者1年以内)可以证实或者证否的预测,这样你可以很快积累一些记录。太长时间的预测,比如20年后会怎样,你很难跟踪20年,对你积累专家记录作用不大。
 
10.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人不去看经济学家的预测对不对,而是去分析经济学家的话,看他讲的有没有道理。
 
11. 评价律师,看赢了多少官司;评价医生,看治愈了多少病人;评价工程师,看楼会不会倒;评价经济学家,看他的话有没有道理,而不是预测对不对。这里奇怪的是,对经济学家的评价标准,是截然不同于其他专家的。
 
12. 不用事实检验预测,而是用主观判断,就无法修正你既有认知中可能存在的偏见,陷入专家悖论的死循环。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6篇文章 15小时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