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这个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工业化到城市化”。城市化接替工业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些关于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思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一路跌破10%、9%、8%、7%四个关口,趋势上看起来还会下跌。未来经济会怎么样?经济增长的方式能不能转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哪里?这些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因为不仅涉及宏观问题,还涉及每一个企业的商业环境,关系到生意好不好做。
 
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基础力量的现状和变化。判断未来,需要对过去的历程、发展的现状进行一个分析,理解我们今天是怎么到这里的,目前的基础力量和约束条件是什么。因此我把分析分为三部分:现在、过去、未来。先讲最近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新变化,新情况,要点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再讲过去的路径,要点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做一个判断。主要的观点呢,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过去已去,未来已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这个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之前,我们的所有经济增长都是工业化驱动,我们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生产线。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句: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快速的、大规模的工业化,造就了我国迄今为止的增长成就,也客观上形成了城市化滞后的局面,造成内部市场、内部需求的发育相对滞后。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追本溯源都可以归结到“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而2013年以来,我国初级的、中级的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城市化的发展开始发力。
 
第三句:未来的城市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以大城市、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化,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接力工业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第一部分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拐点在2013年已发生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宏观问题,宏观的问题都是有微观的表象,因此我们从大家比较关心、比较熟悉的一个微观现象谈起,那就是房地产的价格。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很多宏观现象在房价上有所反应。
 
这个图(图一)是从2010年以来,我们国家一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累计增速,我们把2010年6月的价格标准化为1,最上面的1.96意味着一线城市房价从2010年6月到2017年8月涨了96%,几乎翻了一倍。二线涨了40%,三线涨了21%。一个很直观的结论就是一线城市涨得比较快,二线城市涨得比较快,三线城市涨得很慢,几乎没有什么增长。最近一两年,三线城市才开始涨得比较凶,这跟我们去年国庆以来出台的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关,把一线、二线使劲往下压,那么边上的三线就开始往上涨。所以,你看到的是一线大涨,二线小涨,三线涨得很少。
 
但是这张图更重要的信息不在这里,更重要的信息在于这个拐点。这三条线一开始是重合的,一直到2012年12月。从2010到2012年,包括2012年之前,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大中小城市同起同落,从统计上平均之后看不到什么区别。但是这个现象从2013年之后发生巨大的变化。2013年之后,一线城市涨得特别凶,二线涨得还多一点,三线涨得很少。
 
 
所以,2013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元年,分化是从2013年开始的。2013年以前,买房子随便买,买哪里都赚,多少差异不太大。2013年开始,买房子就不能随便买了,买对了,能涨很多,买错了,不仅不涨,还会掉下来。认真观察过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比如房地产业内的人士,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分化的现象。
 
那么,分化的原因是为什么?背后藏着什么道理?房地产这个事情,宏观上有一个大词叫“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微观上一个小词叫“家庭财富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宏观微观上看起来都很重要。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房地产价格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的最重要表现。房价涨说明这个地方经济好,大家看好,所以买。所以从分析的角度,房地产价格是一个地方人口吸附能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最重要指标。从这个地方看,从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行业市场看,似乎2013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房地产价格只是一种结果、一种表象。它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看人口长期的趋势。下面这张图(图二),看的是2004-2012,以及2013-2015两个时间段不同规模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速,前面一段时间是2004到2012年,后面一段是2013到2015年。这张图画的是我们国家287个地级市和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变化,都是用的户籍人口。
 
可以看到,2013年以前,每一组城市的人口流入速度是差不多的,如果画一条趋势线的话,基本是平的。2013年以来,人口流动的规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并且特大城市人口流入加速,其他城市已经基本不流入,甚至流出了。所以从这张图看来,人口往哪里走,显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口往哪里走,实际是以那个城市的就业机会、收入增长、基础设施为前提的一次投票。看了这张图,似乎2013年以来城市房价的分化,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而是与背后的人口流动方向和趋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刚才看的是人口,这张图(图三)看的是GDP增速。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大部分时间,一线城市的经济增速是比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低的。它的拐点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它的拐点发生在2013年。在这张图上,你看一线城市的增速在2013年反超了二线和三线,并且之后就呈现了一个一线城市快速增长的态势。
 
我刚才没有说到历史信息,如果把这张图往前延的话,历史上还有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的一线城市增速是快的,是1998年、1999年,那个时期是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那是第一次“剩者为王”的时代。那个时候,一线也是比二三线快的。所以从整个小二十年的图里我们看到一个规律,就是经济特别垮的时候,一线城市反而撑得住,二线三线下的特别快,特别是三线。
 
这张图说明,大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位置已经发生变化,大城市成为更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从2013年开始一直如此。
再来看一张图(图四),分别是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在2004-2012年这段时间里面,其实一线增速是小于二线三线的,二线和三线增速差不多。所以这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二三线城市驱动,一线也涨得很快,但没有二三线快。但是,从2013年开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当然整个增速都下来了,这个是整体的变化。但是一线快于二线,快于三线,增速已经发生了反转。一线比二线快了0.4,比三线快了2.8。2.8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国家平均的经济增速大概是6.6、6.7之间,2.8相当于经济增速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不是一个小数字。
 
再来看人口的变化。人口增速之前是2.6、1.3、0.7,一线比二线快,二线比三线快,这个规律一直如此,人们一直喜欢往大城市去。然后我们看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2013年开始有什么变化?一线2.5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增速,二线从1.3降到了0.8,降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三线从0.7降到0.1,基本上就不增长了。2013年以后,三线城市人口基本上就不增长了。人口往哪里去呢,往大城市去。
 
刚才说的是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我们以2013年为切点,看到了巨大的变化。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产业结构的变化。这张图(图五)把所有城市分为两类,一张是工业主导,一张是服务业主导。先说这张图是怎么划分的,我们是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相对大小,如果一个城市二产比三产大,我们就把它划分为工业主导。如果三产比二产大,我们就把它划分为服务业主导。
 
先看2013年之前,不管是经济增速还是人口增速,这两组城市都是差不多的,差别很小。从2013年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经济增速还是人口增速,工业主导和服务业主导的城市都差别巨大,服务业主导城市全面超过工业主导城市。人口增速差得太多这里就不说了,一个是0.1%,一个是0.8%,差了8倍。经济增速差距也很大,差了3.8,这是我们总体经济增速的一半还多,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差距。这说明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力量。
再来看支出结构(图六)。支出结构我们是按投资和消费来划分的,投资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消费的指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哪个大来划分成投资主导型城市和消费主导型城市。我们看到,之前是投资主导城市比消费主导城市经济增速快,人口增速也快,差距要大一点。2013年之后,发生了彻底的反转,消费主导型城市比投资主导型城市快了不只一点点,在人口增速的表现更为清楚,人口增速分别是0.1和1.5,差了15倍。
 
所以,不管是从生产结构还是支出结构上,整个的城市结构,它的增长能力和人口吸附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家之前可能都听说过一个事情,叫中国的“服务业滞后”。再来看下面这张图(图七),从2013年开始,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我们千呼万唤等了很久、讨论了很多年、费了很多笔墨、开了很多研讨会的这个“服务业滞后”问题,已经基本消失了。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服务业经济的时代。
 
我们不妨在这里稍微停一下,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之前有很多研究,从很多方面讨论中国服务业滞后问题,比如说中国的市场环境、法治、产权等等软体基础设施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等等,但是要怎么检验?市场、产权、法治都是些异常重要、同时又异常复杂的概念,这些概念的界定都很困难,要真的用来解释具体的事情,就需要先具体化,找到发生作用的机制和路径。对于这些具体的东西,人们对于其运作规律的理解还很浅,更谈不上准确测量,任何测量都可能代表着“致命的自负”。
 
其实,有个很简单的解释,服务业占比低,它的等价含义是工业占比高。工业为什么占比高呢,其实就是工业发展的太快了。所以我们国家服务业滞后的等价语就是工业发展快,工业发展快几乎等价于经济增速快。我们从90年代以来这么多年百分之十的增速基本都涨在工业上,服务业占比当然低了。所以,服务业占比低、服务业滞后,它从根本上讲就是个伪命题,说的就是经济增速快。倘若扣除了经济增速快、工业发展快,你还能找到服务业发展滞后的证据吗?看起来很难。
 
 
我们刚才用一组数据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它的主要驱动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大城市开始取代中小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消费主导城市、服务业主导城市开始反超,并保持较快增长,投资主导城市、工业主导城市的增速已经大幅下滑,并显著落后于消费和服务主导城市。
 
总之呢,2013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怎么理解这种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一个偶然,还是一种必然?能不能持续?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我们去回溯历史,理解我们怎么到今天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去看这些变化。我们短暂休息,回来接着讲。
 
本文根据作者2017年10月22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经理人培训班上的演讲整理,全文分为五部分,这是第一部分;后续内容会持续推出,敬请期待。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5篇文章 92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