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恰逢教师节,想起19年前跟随导师做课题,打开了学生眼前的一扇窗。
 
本文成于2017年9月10日。
 
不看水资源的研究已经很久了,因为看明白了,说清楚了,其实也没什么用。19年前导师国青先生一句“南水北调不如北人南移”,把诺大的一个问题,浓缩在简单的10个字中。这句话迄今依然在耳边回响,然而南水依然北调,北人依然难移,光阴如梭,荒唐不改。惜字如金的先生,自此以后一句话也不再说。
 
当初的讨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北京的水资源稀缺,因此需要“南水北调”。导师随口说,“稀缺”是供给,相对于“需求”而言,倘若需求降低了,水也就不稀缺了。北京乃是三面环山的风水宝地,怎么会缺水?无非是水用得不对。倘若把农业用水减少,减少种植面积,改用喷灌、滴灌等技术,则缺水问题迎刃而解。当初陪着先生去做汇报,印象里这句话没人听得见。
 
突然奇想,找找数据,看看20年后的北京水资源使用状况到底如何。当初先生说的农业用水份额下降,到底实现了了没有?一看之下,不觉莞尔。
 
 
上图描述1979年以来北京用水分类占比,分为农业、工业、生活和环境用水,可以清晰看到农业、工业用水占比不断下降,生活和环境用水不断上升。在1980-1990年代,农业用水是大头,80年左右占到多达2/3,90年左右下降到50% 多一点。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农业用水占比加速下降,到了2016年,只占到15.7%,也就是全部用水的1/7 多一点。
 
工业用水份额也一样快速下降。1980-1990年代,工业用水份额在1/3左右波动。从1995年左右开始连续下降,到了2016年只有不到10%。
 
工业、农业节约出来的用水,转到了生活和环境用水。1980年,生活和环境用水只占10%,1990年上升到17%,老板写报告的1999年,上升到30%。到了2016年,则上升到75%,成为用水的绝对大头。
 
这样剧烈的变化,其实不过是“形势比人强”。北京城的人口从不到100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人,加上人口可能的显著低估,人均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在水资源总量大致稳定的前提下,生活用水占比必须上升。相应的,就是工业外迁,农业用水减少。
 
 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艰深。先生当初要说的,也就是这个,只不过没人听而已。听不听都一样,形势比人强,最后还是要这么做的,除非经济不发展,城市不聚集。
“北人南移”也是一样的。至今大城市的户籍并没有放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有“赶人”的政策。不过,你看这浩浩荡荡的农名工大军,不就是在默默诉说“北人南移”的故事吗?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5篇文章 120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