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于9亿农民来说,头等大事是把其中的大部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等到只剩不到1亿农民,人均耕地有20亩以上,这些人把农场当作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了,再来谈如何保护他们也不迟。
 
上文提到,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应该增加粮食进口,避免过度消耗国内的土地和水资源,这样才能保障粮食生产的潜力。真正需要粮食而又无法进口的时候,拥有受到良好保护的土地和水,辅以不断进步的农业技术,才是真正的粮食安全保障。这可能和很多人印象里的粮食安全、农业保护政策恰好相反,反对意见估计少不了。
 
其中的一条是问:“你的意思是敞开粮食进口,那为何很多国家都有农业保护政策?你看欧盟和美国的贸易战,往往是围绕农产品展开。你看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几乎到了疯狂变态的程度。发达国家都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唯独你中国城门大开,莫非是要引狼入室?”
 
1.口粮绝对安全
 
这个问题很自然,问得也有章法。因为问得有章法,回答起来也不难。首先,笔者从不认为要敞开进口粮食,对于中国而言,一定的粮食自给率,还是要保持的。中国是大国,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粮食,事实上也不需要这么做。20亿亩耕地,总要有一大部分保持耕作。耕作的过程中会采用新机器、新种子、新的耕作方法,单产会继续增加,农业技术会慢慢进步。增加粮食进口,无非是利用其他国家的农业资源,用更加低廉的价格满足国内需求,同时保护国内得粮食生产潜力。
 
看数据的话,2012年,我国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自给率分别为99%、97.3%、97.6%、18.4%。可见,目前我国除了大豆的自给率低以外,其他主要粮食的自给率依然很高。由于大豆的占比低,我们总的粮食自给率为88.4%。且由于大豆单价高,单位运输成本低,进口大豆其实是理性的选择。总量上,2012年共进口8000万吨粮食,其中有5800万吨是大豆,1100万吨是谷物。2013年的粮食进口数据没有完全出来,估计总量在9000万吨以上,大豆占到约6300多万吨。
 
看了这样的数据,大家应该对粮食安全放一点心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已经超额完成。实际上,现在的状况是“谷物高度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换个角度讲,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没有提出什么遥不可及的目标,本不需要引起轩然大波的。目前的情况下,就算谷物多进口一些,比如自给率下降到90%,多进口大约5000万吨谷物,也不会对“口粮绝对安全”造成威胁。
 
问题的关键,是不能过度消耗紧张的土地和水资源,否则反而会埋下粮食安全的隐患。你用7%的耕地,生产世界上22%的粮食,土地负担当然很重。比如说,过度使用化肥,会降低土壤肥力,加速土壤的盐碱化;再比如,我国水资源比较紧张,而农业是用水大户,倘若减少粮食生产,也可以保养水资源。你看现在华北地区,以及华东、华中部分地区干涸的状况,实在不适宜再开采地下水了。
 
换一个更直观的角度。大家现在都已经很关注经济增长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强调经济发展要“可持续”,不能对环境造成太大破坏,注重“绿色”GDP。说这种话的时候,一般都是冲着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去的。
 
其实,农业造成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并不亚于工业,甚至更大。你看,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一阵大风就吹没了,居住在北京等大城市的人对这一点得感受应该很明显。相比较而言,工业造成的水资源污染,治理起来难得多。污水不管是排入地下,还是排在河道里,治理起来都很困难。农业对水的过度使用,使得水资源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恢复起来也是很棘手的。农业过度生产造成的土地的盐碱化,治理起来也很艰难。
 
2.农业保护政策保护的是谁?
 
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要回答为何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农业保护政策。这里不妨具体看看各国的保护政策到底是怎样的,保护的到底是什么。简单的照抄模仿,可能会适得其反,有东施效颦之嫌。
 
事实上,各国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农业保护政策。美国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其农业保护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出口。美国和欧盟、日本、韩国等国的农产品贸易摩擦,主要也是为了增加出口,降低关税,这当然和美国农业部门的利益是一致的。
 
相对而言,日本、韩国,包括欧盟,则需要“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防止美国人大量的倾销。主要的工具就是高额的关税和配额。比如,日本精米、魔芋等产品的关税高达700%以上,平均农产品关税达到17%。不过,这还不是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全部,还要辅以配额限制。配额的意思,是到了一定数量之后就不能进口了,什么价格都不让进口,这时相当于关税无穷高。
 
保护归保护,最后怎么样呢?日本、韩国的人均耕地不到0.5亩,相当于我国的1/3,世界的1/6,美国的1/16。耕地这么少,日本、韩国不进口粮食是不可能的。大概来说,现在两国谷物的自给率都在50%左右。其实,对耕地如此稀少的国家而言,大量进口日常谷物,把有限的耕地用来生产高质量、高价格的谷物和作物,是经济上合理的选择。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倘若你看美国、日本的农业政策,都有明确的保护对象。美国保护的是农场主,他们要出口、挣钱,山姆大叔替他们打国际市场。日本、韩国保护的也是国内生产者,因为规模小、土地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产业政策的保护。
 
那么,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保护的到底是谁?笔者想来想去,有下面几个可能性。第一,是保护消费者吗?不是的。保护农业无非是抬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让消费者多出钱。而且高产的情况下,质量保证也难一些。或者保护的是消费者的长期粮食安全?上文交代过,长期粮食安全靠的是农业技术进步,保持水土质量,盲目追求每一年的产量,无异于南辕北辙。
 
第二,农业保护政策保护的是9亿农民吗?也不是。人均2亩地,一年的纯收入照多说也就2000块,抵不上进城打工1个月的工资,谁想种这个地?很多人都是送给不进城打工的亲戚朋友种的,这样才有一点点规模效益,而且留守的大多是年纪稍大一点的,再过几年都不知道送给谁种了。对于9亿农民来说,头等大事是把其中的大部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等到只剩不到1亿农民,人均耕地有20亩以上,这些人把农场当作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了,再来谈如何保护他们也不迟。其实,人均20亩的话,照多说4万块的收入,过几年还是太少了。
 
第三,农业保护政策保护的是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国有农场的利益?这个倒是真的,抛开所有制结构和激励机制不谈,国有农场有规模,商业模式和国外的大农场很象,无非就是种粮食、加工成食品、销售。不过,查一下数据的话,国有农场拥有8000多万亩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多一点,职工人数330多万人,相当于8.7亿农民的0.38%。保护这些农场和职工的利益是有道理的,但是应该不是农业政策的主要考虑吧?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6篇文章 15小时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