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对粮食安全是举双手赞成的。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谈别的问题都有点虚。记得小时候,每年农忙父母亲都很辛劳,连吃饭也顾不上,收完了放到家里才能安心。
 
不太懂的是,为何父亲每年都会屯很多粮食在家里。当时家里房子并不大,有两间几乎堆满了粮食。盛夏时候,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粮食搬出来晾晒,以免发霉,全家前后为此要忙上好几天。其实不只是我们一家,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如此。粮食一般是存一季,初夏收了小麦,会把陈的小麦卖个七七八八,秋天收了稻子,也会把陈的稻谷卖个七七八八。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何不早点卖,屯在家里占地方,还要晒,老鼠还会吃。记得父亲瞪了我一眼:你是没挨过饿。
 
听了父亲这样的话,后来读了一些书,慢慢明白了父亲对粮食的热爱。父亲生于20世纪50年代,幼年经历了饥荒,草根、树皮都吃过。奶奶带着父亲偷生产队的红薯叶子充饥,被人抓到,暴打一顿。全国范围内的饥荒是1959—1961年,而我们那里最难熬的是1958年。记得小时候——那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了——村里的日子已经过得很红火,但谈到1958年,大家依然色变。遇到了难处,村里人也总说,“没什么大不了,总比58年强些”。父亲这一辈子,总在担心下一季的收成。
耳濡目染,我对粮食安全是极为赞同的。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历史不长,改革以前基本是农业社会,粮食是最重要的产出。几千年的智慧是,“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即便进入工业社会,粮食依然是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小到一家一户,大到一个国家,概莫能外。记得毛主席也曾说过:“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2.布朗冲击:谁来养活中国?
 
所幸,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加。1978—1984年间,粮食增产约50%,1984年、1985年两年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现象。难是难,在刚刚吃饱肚子的大背景下,亦可谓 “幸福的烦恼”。
 
不过,国人对粮食的担忧并没有因此消失。经济高速增长,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增加了。吃饱了饭,还要吃菜、吃肉,实际上也是粮食需求的间接增加。中国人口众多,已达13.6亿,这么多人吃饭、吃菜、吃肉,到底需要多少粮食、多少土地?别忘了,我们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4年有一个叫做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的美国人来到中国,提出了那个著名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布朗的结论是,中国必然出现粮食短缺,并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学者”的结论是那样耸人听闻,以至于当时的领导干部也慌了神,赶紧让人度量土地,摸清家底,狠抓粮食生产。后来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也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概念。
 
布朗的中国行距今已经二十余年,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布朗的预言准不准,现在也可以做一评估了。
 
这二十余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增加。1994年总产量4.45亿吨,2013年达6亿吨,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均粮食产量则从370公斤,增加到440公斤,相当于每人每天2.4斤粮。即便不吃别的,大小伙子一天吃这么多也大致够了。这里说的只是狭义的粮食,不包含蔬菜、水果、肉类、禽蛋。
 
再来看看其他农产品(如图)。1994年,我国肉类、禽蛋产量分别为4 499万吨、1 479万吨;2013年分别增加到8 535万吨、2 876万吨,翻了一番。1994年水产品产量为2 143万吨,2013年为6 172万吨,增加了约2倍。1994年水果的产量为8 000万吨,2013年已达2.5亿吨,增加了2倍多。
 
简单算一下,我国每人每天除了2.4斤粮食,还有1斤水果、3两半肉、1两禽蛋和2两半水产品。不管怎么看,这些食品提供的营养和能量都足够了。
 
数字太枯燥,我们不妨来一点直观的观察。现如今,贫困人口当然还有,但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吃饭早已不是问题了。不仅吃得饱,总体上也比以前吃得好。肉类、禽蛋、水果、蔬菜,早已摆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现在人们操心的,更多的是吃多带来的肥胖问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减肥变得如此时髦,几乎成了一场全民运动。至于少数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完全可以、也应该用社会保障的方法加以解决。
 
未来会怎样?目前我国总人口13.6亿。根据人口学家预测,我国人口总量不会出现大幅增加;尽管各家估计的数字有差别,人口约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 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增加717万人,按这个速度粗略匡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14.1亿。1990年左右有一个生育高峰,这个“婴儿潮”出生的人将要进入结婚生子的年龄,会多生一些小孩,但是现在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很低,又会抵消一些。总体上看,14.2亿—14.3亿是个大致靠谱的估计。也就是说,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已经很有限了。
 
另一方面,粮食的大幅减产是不太可能的,不仅如此,需要的话,粮食增产的空间还是有的。比如说,因为种地不划算,现实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撂荒,现有耕地并没有充分利用。再比如,农业单产和国外高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真需要的话,粮食单产还可以增加。当然,是否需要增加粮食产量,要看经济上是否合理。种地不划算的话,农民是不会有积极性的。要想增加单产,就要有合适的激励,还要增加投资和研发。而这些,都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有关。
 
一方面人口不会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粮食产量已经够了,需要的话还可以增加。中国人吃饱肚子的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了。对于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事实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以后,“国际知名学者”再来唬人的时候,不妨用北京小姑娘的口头禅应付——“我胆儿小,你可别来吓唬我”。
当然,粮食够吃了,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就完全有保障了。广义的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的质量和食品的安全。这几年大家抱怨的,其实不是吃不饱的问题,而是食品质量的问题。进一步改善粮食安全,需要改善生产组织形式,合理利用国际贸易,激励生产者、销售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食品,这也是进一步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话题:



0

推荐

徐远

徐远

445篇文章 87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现世读书人,北大教书匠,身隐于闹市,心遁于远方。

文章